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泗县:扶贫牡丹绘就“绿富美”生态画卷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杨慧瑾 2020-04-15 15:37:58

四月中旬,春意正浓,在安徽省泗县长沟镇马王村奎濉河畔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里,绵延数公里的油用牡丹迎来了盛花期。慕名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穿梭在花间的工人欢快地忙碌着,与碧波荡漾的河水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闹春图。

马王村下辖11个自然庄,有耕地一万多亩,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等传统农作物,农民的增收渠道有限。如何让老百姓在黑土地里种出“金疙瘩”,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放在心上的头等大事。村子北面紧邻奎濉河,发展种植业在抗旱和排涝方面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村第一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猛甫有着多年在农业部门工作的经历,他充分了解到种植油用牡丹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牡丹两年开花,三年结籽。牡丹籽榨出来的油营养价值远高于其他食用油,被称为‘液体软黄金’。花蕊可以用来做花茶,皮、根、茎可以做中药,可以说牡丹全身都是宝。”在和村两委商议并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村里决定借着精准扶贫的政策东风,写好“花”文章,力争为马王村打造出“一村一品”的闪亮名片。

2017年10月,马王村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了上百户农户的八百亩土地,将其中的两百亩种植起了油用牡丹。牡丹苗一进基地,村委会就带着村民开始忙活了起来。从前期的挖沟打渠、栽苗培土到日常的田间管护,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从去年4月初开始,大朵的牡丹花在村民的精心培育下就开始陆续绽放。丰产期每亩牡丹可产籽300公斤,按照目前20元每公斤的市场收购价来算,两百亩的牡丹园一年就能产生120万元的经济效益。

油用牡丹园的建成,解决了生态要“被子”、村民要“票子”的难题,不仅让河滩地提升了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搭建起了就近务工挣钱的平台,成为带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经济海”。目前,基地带动村里五十多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在这里种苗、浇水、锄草,一年下来能挣个两万块钱。”余红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牡丹园工作了两年多。她说,现在在家门口打工,钱也挣上了,家里的农活儿也可以兼顾,孩子老人都照顾上了,两头都不耽误。

“花海经济”在让本村村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让周边农户尝到了“甜头”。隔壁洋湖村村民熊培刚最近在牡丹园旁边养起了中华土蜂,经营起了“甜蜜事业”。他乐呵呵地说:“这牡丹花酿出的蜂蜜,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我这40箱蜂,一个多月的花期里就能赚两万多块钱。”

站在河提上,牡丹园里的“花花世界”尽收眼底。“我们打算以奎濉河为轴线,继续扩大油用牡丹的种植规模,将先期流转的800亩土地全部利用起来,同时在河边建凉亭,在河里放游船,开发乡村旅游观光路线。”王孟甫介绍,村里下一步将把马王村自然禀赋变成生态禀赋,发展“花海经济”,打造“旅游+扶贫+种植”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三产融合,努力走出一条生态富民、乡村振兴的路子。(单珊  姚森)

相关推荐
一份特殊的“协议书”

《新华每日电讯》在1995年7月发表的一篇报道,报道了泸州老窖与泸州市叙永县白腊苗族自治乡签订的扶贫协议。

安徽舒城:山乡奏响乡村振兴曲 描绘田园牧歌新画卷

安徽六安舒城县庐镇乡黄柏村四面环山,距舒城县城50公里,与桐城县、潜山县接壤,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茶叶、山芋粉丝、油茶、毛竹和外出务工为主。

安徽泗县墩集镇:“产业+治理”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安徽泗县墩集镇石梁河村紧紧聚焦草莓特色产业,积极探索推进“产业+治理”互融共促发展模式,构筑起乡村特色产业与村域社会治理互促共进的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