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角是管玉娈,2004年大学毕业进入公司,是公司驻越南商务代表处的一名中文翻译,今年是她在公司工作的第15个年头。工作以来,她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曾参与过越南高岸、西山、锦普等项目建设任务,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她与哈电的这段“情缘”...
15年前的一场邂逅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7月末的那一天。在网吧里,刚刚大学毕业的我,电脑桌上放着《人找工作、工作找人》的报纸,眼睛盯着电脑屏幕,鼠标不停地在滚动。别人一看就知道我是在干什么,是的,我是在找工作,而且很着急。
爸爸说,大学毕业后,给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到8月份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我就要回老家。两个月期限即将结束,没有工作经验的我仍然一筹莫展。这时,电脑聊天框弹出了同学的留言:“阿娈,你愿意去水电站工地当翻译吗?”。水电站一定建在很偏僻的地方,我犹豫了半天,但还是决定去试一下。于是,面试成功后,我来到了哈电国际。不曾想到,这样一个抉择开启了我不一样的人生。时隔今日,我仍感激这场美丽的邂逅。
初来乍到的紧张仿佛就在昨日
西山水电项目位于越南中部,距离河内一千多公里。刚刚毕业的我从未去过离家这么远的地方,心里很是紧张。来到施工工地,我深切地感受到,为了建成一座电站,业主和承包商不知要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工地,大家有的绑钢筋,有的在刺眼的焊管上做焊接,汗水一滴滴地流在烫得像火炕一样的地上。我跟在一名现场技术人员后面检查加工设备,他耐心的给我讲解什么叫尾水管、肘管,什么叫接力器、转子等等。这些技术术语对于学文科的我来说,完全都是陌生的概念,而且很多设备的越语名称并不能直接翻译。由于不懂技术词语,再加上汉语表达能力不够好,现场会议上好几次由于自己翻译不准确,导致大家相互误会。但是,我并没有气馁,我拿着一个小本子,跟在现场施工技术人员身后,边走边看边问,用拼音记在小本子上。慢慢的,我熟悉了这些专业词语,翻译水平也进步了许多。
本以为几个月在工地学到的东西和积累的经验,足可以让自己能够轻松地在合同谈判会议中当翻译,但真正在会议中,在参会的近二十个人的面前,结结巴巴的我脸都红了起来,业主所说的话我突然间忘得一干二净,脑子里空荡荡。会议室里的人都看着我,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办公室,我还没来得及去找项目领导认错,领导竟然主动找我了解情况。“今天开会怎样啊?没事的,别着急,慢慢来。下周宣光项目业主要去哈尔滨培训两个星期,你去给他们当翻译,顺便了解公司总部的工作程序”。项目领导的宽容,让我下定决心,不管再遇到任务困难,我都要努力完成好公司交予的任务。
自豪源于不懈的奋斗
第一次离开越南是在最寒冷的季节,而地点正是中国东北最寒冷的城市—哈尔滨。雪花片片从空中飘落到脸上,让从未见过下雪的我感觉很丝丝凉爽。北国的天气是冷的,但我的心却无比温暖。两个星期的培训,我在同事的关怀和照顾中度过,逐渐融入了哈电这个大家庭,也让我对公司的了解越来越深,与同事们的感情也日益深厚,公司的文化更是深深地感染了我、影响了我、培育着我。公司签署锦普2×300MW燃煤火电项目后,我又一次离开河内,和项目部的同事带上四个实习生一同陪地勘专家,去项目现场做前期地质考察工作。我们到时,工地上什么都没有,我们是第一批进入工程现场的人员。在工地上,我们把每一片空地的黏土和基岩都一个洞接着一个洞的钻出来,尽管有专家在场,但每一个钻孔我们都非常仔细的检查勘察。炎热的天气让我们大汗淋漓,但大家始终尽心尽责地忙碌着...在工程上像这样的工作很多,尽管很辛苦,但很涨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学到了什么是哈电国际人的责任和担当,并以此时刻激励着我不懈的奋斗着...
越南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往往赢得一个项目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永兴三期火电项目就是一个例子。近四年的项目跟踪,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竞标,最终哈电国际的方案胜过6家竞争对手,赢得了业主的认可。项目于2013年10月在中越两国总理的见证下,签署了框架协议。当时的我自豪极了,这可是越南目前为止最大的火电项目。
爸爸,我在这里很幸福
15年过去了,哈电国际承建的越南高岸、西山、宣光、锦普等项目陆续取得了圆满完成。随着公司的发展,我也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变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从一个只认识河内回老家路的小女孩,变成一个走南闯北的哈电国际人。这些年来,我所去过的地方,接触过的朋友,增长的能力和水平,取得的一些成就,处处都是哈电国际为我创造的机会。在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为哈电国际这个大家庭做出更多贡献,希望哈电国际能够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希望哈电国际承建的电厂沿着越南细长的海岸线点亮这个美丽的世界。
相遇,靠的是缘分;相处,靠的是真诚。这一切我会永远珍惜。父亲到现在还在说我:“你当时回来当老师多好,每天我可以帮你看看两个小宝宝”。可是我想对父亲说:“爸爸,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最幸福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