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香港移动支付渐成型 从零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20-06-02 10:02:41

新华丝路香港6月2日电(记者张欢) “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吗?”“不可以,只接受现金或八达通。”几年前,这样的对话在香港屡见不鲜,以致一些指摘的声音指向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著称的现代化都市。

如今,香港已经以快速跑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移动支付的创举:“微信与支付宝之间的转账是否可行?”“在全球只有香港可以。”“可以使用同一个二维码接受多种移动支付工具付款吗?”“香港两年多以前已经实现。”……

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所言,近年来香港金融科技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进展,但这些只是香港金融科技旅程的起步成绩,未来还有更远的路和更多的新发展。

从零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香港市民在2015年才开始接触移动支付,那已是内地此项业务如火如荼走过十余年之后,可是移动支付在香港并未像在内地一般备受青睐。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香港金融管理局发言人表示,内地移动支付发展迅速,是因为跳过了香港在十余年前就培养起且延续至今的信用卡支付阶段,直接从现金支付进入了移动支付,从历史角度而言,香港与内地的用户体验存在不可比性。另外,香港曾是全球最早推动电子货币的地区之一。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已经堪称市民的第二张“身份证”,覆盖了市面绝大多数零售场所,也拥有线上支付功能,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香港“八达通”卡可以满足日常消费绝大多数支付需求(王玺摄)

加之香港市民对移动支付的个人信息安全存有顾虑,尤其忌惮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陈起儒说。

此外,相较于内地移动支付由网络购物兴起、进而由电脑端转移到手机端,香港则是线下市场非常发达的地方,又是免税港,市民可以使用现金便利地购买所需物品,如此商业环境,自然也让移动支付的吸引力减弱。

“所以不是移动支付在香港发展缓慢,而是香港市民的支付和消费习惯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香港金管局副总裁李达志表示。

事实上,这种转变在近几年正在逐渐显现。金管局的信息显示,2016年8月,香港开始发放第一批储值支付工具(即移动支付)牌照,截至2020年5月5日,总计发放储值支付工具牌照18张。目前香港既有当地运营商开发的电子钱包,也有与内地运营商合作开发的港版支付宝、港版微信支付、港澳银联云闪付APP,还有国际运营商开发的移动支付工具,如Apple Pay(苹果支付)。

港版支付宝行政总裁陈婉真谈到:“政府大力支持和各个市场参与者积极开拓不同场景,使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开始认识和尝试使用移动支付。”

香港市民参与港版支付宝促销活动,通过扫码购买水果(秦晴摄)

如今,Apple Pay、Google Pay(谷歌支付)等国际移动支付已对香港的“八达通”和现金支付形成竞争压力。有内地渊源的港版支付宝已覆盖约200万个人用户和约5万多商户,港版微信支付已经与香港全部7-11便利店建立合作,商户网络覆盖了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公用事业机构、生活缴费等……

微信支付进入香港菜市场,香港新界地区街市的商铺摆放二维码供市民支付(王申摄)

金管局发言人表示,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生态已是百花齐放,本地、内地和海外的各类主要移动支付工具在香港各领风骚。

跨境的突破和跨工具的创举

在移动支付广泛应用的内地,一年多以前港澳居民常常遇到尴尬,港澳版本的移动支付工具不能跨境使用,因为三地存在身份信息认证屏障。然而现在,港澳同胞携带一部手机进入内地,就可以轻松解决用餐、医疗、娱乐、交通、购物等支付需求。

曾经,香港在包括移动支付的小额支付领域还存在瓶颈:小额银行间转账、从银行账户为储值支付工具充值、不同储值支付工具之间转账均有障碍,导致移动支付应用范围受限。如今,在香港可以发现一个独特现象,每逢周三和周日的赛马日,移动支付交易量会显著上升,因为移动支付应用已经扩大至马迷的投注账户。而且香港已经在全世界首例实现微信与支付宝之间实时转账。

2018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和港澳特区金融监管部门共同推动了试点工作,对接了内地与港澳的身份认证和监管政策,使香港用户可以在内地通过移动支付以港币结算进行消费。由此,港澳银联云闪付APP率先实现了港澳与内地、港澳之间的跨境应用,目前港澳银联云闪付APP已经广泛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商户,跨境交通也可以使用。随后,港版微信支付和港版支付宝也实现了与内地的跨境联通。

港版支付宝业务已从香港拓展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王申摄)

香港“智慧城市联盟”金融科技委员会主席陈家豪表示,跨境移动支付是港澳与内地人文、经济交流和市场要素流通的重要桥梁,利于三地经济和社会生活融合发展。

据三家企业的业务负责人介绍,港澳银联云闪付APP、港版微信支付和港版支付宝的跨境移动支付会不断扩围,包括地域范围和服务内容。

不仅如此,2018年9月30日香港还启动了突破性的快速支付系统——“转数快”,它以7×24小时的全天候运作,接通了不同移动支付工具(如微信与支付宝)及银行之间的转账服务,并可支持港元和人民币两种货币。

来自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银行界的人士出席“转数快”开通仪式(香港金融管理局供图)

根据金管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20年4月下旬,“转数快”系统已经拥有460万个登记账户,交易量为6500万例,交易金额超过10000亿港元。金管局还透露,“转数快”在设计上可支持港元、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四个币种,未来系统对扩展至美元和欧元持开放态度,“转数快”还会进一步发展用户支付网络,并将探索“跨境系统连接”等应用场景。

金管局前任总裁陈德霖表示,“转数快”是全球独一无二的小额实时支付平台,它的推出既可以促进香港金融科技创新,为使用者提供更多新体验,也标志着组成香港金融基建核心部分的支付系统,因在小额领域的突破而进入了新格局。

为进一步优化香港移动支付应用环境,金管局还推出了“香港共享二维码”及移动应用程序,旨在整合不同支付服务营运商的二维码标准,使收款方不必再摆出一堆二维码,利用同一个通用版本就可以接受不同支付方式。

香港金融管理局与香港银行同业结算有限公司共同展示香港共用二维码移动应用程序(香港金融管理局供图)

对于香港已经收获的这些移动支付领域的金融科技成果,香港银行公会如此评价:不仅利于当地金融生态发展,也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现在的蓝海映射更好的未来

“移动支付是通过应用场景将线下消费搬到线上,通过越来越智能的应用体验让用户尽享便利和个性化,它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重塑,甚至是消费引导生产的新型商业模式。”这是业界普遍认同的移动支付的时代使命和成长魔力,这也是香港这个逐渐被吸引的社会,可以看见的更好的移动支付未来生态。

不少人认为,在香港推广移动支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因为香港人口基数少、规模效益小。但是为何移动支付运营商纷纷抢滩香港市场?

陈家豪表示,香港虽小,但是人均消费能力高,香港也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客尤其是内地旅客产生的消费蔚为可观。

“更重要的是,移动支付带来的是生活方式的重塑,在这一层面,香港是一片蓝海。”陈起儒说。

伴随移动支付不断普及,香港人的生活方式确实发生了改变。例如,曾经不易入屋的外卖服务,已被海外的空腹熊猫、户户送等外卖平台通过接入移动支付而改善,送餐的时间和范围大为优化。香港形成了方兴未艾的外卖市场,不仅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而且培育了一批小型外卖平台成长壮大。

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移动支付更是成为了市民生活的必要环节。金管局高级助理总裁刘应彬谈到,在减少社交接触期间,移动支付不仅帮助市民通过电子渠道处理支付、账单缴费等生活事宜,而且帮助企业完成了相关转账操作。

香港商业银行网站展示的“转数快”移动支付系统的宣传图片(中国银行(香港)供图)

金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首季“转数快”的使用量大幅增加,3月平均每天处理267000例交易,日均交易量较去年12月显著上升60%;今年首季新增约65万个登记账户,比去年第四季度显著增加30%。

现在,香港越来越多的商户会鼓励顾客使用移动支付,其用意在于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便捷;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移动支付的多种服务优化商家与客户的关系,从而拓展消费群体和带动行业升级。这正是业界人士所期待的移动支付的深层商业效应,即促进消费与销售良性互动、促成消费引导精准和个性化生产的模式。

微信支付境外业务负责人范帷谈到,人脸支付、无人零售等内地正在普及的智能移动支付功能,已经在境外复制,移动支付运营商希望可以借助新技术,为商家提供更多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

香港国际机场的人脸识别支付场景(吴晓初摄)

在香港无人零售店内,机器人正在做咖啡(秦晴摄)

港版支付宝也表示,利用智能系统分析消费者的行为信息,为香港商界开发市场提供数据参考,将是移动支付智慧因素的重要应用领域。

由此可期,伴随付款时刻不断响起的“嘀”鸣声,香港移动支付更好的未来,已经并不遥远。

相关推荐
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穗开幕

3月26日,“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在广州开幕。

梵高光影艺术展将亮相香港第二届“艺术@维港”活动

香港第二届“艺术@维港”活动将于3月25日至6月2日举行,其中“梵高·乐印”艺术展将在香港文化中心露天广场举办,在光影交错中将梵高的艺术精粹与维港美景同时呈现。

瑞士央行调查:瑞士人仍喜欢用现金

瑞士央行瑞士国家银行23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尽管移动支付应用程序(APP)和无现金社会的预测越来越多,瑞士民众仍然更喜欢使用纸币和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