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凤阳:秸秆变废为宝促增收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芸 2020-06-19 17:26:14

在安徽省凤阳县黄湾乡淮河沿岸的千余亩耕地上,数十台秸秆扎捆机正穿梭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机械轰轰而过,地里的秸秆被扎成一捆捆草垛整齐地立在地里等待回收再利用。

凤阳县恒创秸秆收储中心负责人吕渊说,“今年我们收储中心在黄湾乡覆盖的耕地面积大概有一万五千亩,目前收储秸秆量已达六千吨,之后我们再将统一收储的秸秆集中往光大电厂销售用于资源再利用。”

农业丰收季往往伴随“秸秆如何处理”的难题,就地焚烧的“老办法”不仅污染环境、损伤土壤,更容易形成火灾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解决“秸秆难题”,凤阳县积极推广“打捆回收利用”的模式,通过低茬收割、打捆、储存、出售的方式,不仅有效处理了秸秆难题,降低了秸秆禁烧工作压力,还在秸秆收储过程中,吸收当地贫困户参与劳动,增加贫困户收入。

在凤阳县红心镇,由镇政府出资购买的20台秸秆打捆机械正在全镇各村的麦田里工作着。“我们村里有四千亩小麦,能产生700多吨秸秆,秸秆的打捆回收利用不仅带来十六万左右的收益,还能带动贫困户就业,我们村共有十五个贫困户参与秸秆回收。”红心镇七里村党总支书记乔圣功说。

红心镇七里村贫困户刘路群说“家里小麦已经收完了,现在村里面搞这个麦子秸秆打捆,在这工作一天收入能一百多块钱,增加收入还不累。”

今年夏收,红心镇12.7万亩耕地累计产生3多吨的秸秆,由于全面打捆出售,全镇不仅没有出现秸秆就地焚烧的情况,更将产生900多万元效益,参与该项劳动的100多个贫困人口,仅此一项就可增收1000至3000元,各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10至30万不等,原先被人“嫌弃”的秸秆,变成了“炙手可热”宝贝。

“我们把禁烧工作和贫困户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三位一体推进,实现禁烧、扶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三受益。” 红心镇党委书记刘长安说。(陈雪琪 杜同心)

相关推荐
安徽滁州市第二届大明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在凤阳开幕

4月26日,安徽省滁州市第二届大明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在凤阳县钟楼广场开幕。

“寻根续缘 梦回大明”——贵州安顺西秀与安徽滁州凤阳共续文旅新篇

4月14日,一场别具一格的文旅推介会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盛大启幕,共同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之旅。

安徽凤阳县持续开展文物普查内业工作

自2024年11月开始,安徽滁州市凤阳县文物普查队启动推进“四普”内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