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华早报》网站近期发表德国商业银行新兴市场资深经济学家周浩题为《北京向人们展示如何控制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的文章称,北京疫情出现反弹,随之导致部分区域封闭,显然给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带来了进一步的不确定性。可是,这次也有新的情况,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未来影响。
首先,北京的地铁乘客统计数据可供了解病毒和封闭管理造成的影响。自北京6月11日报告新一轮本土病例的第一批病例以来,地铁乘客量锐减———从6月11日至23日,日均客运量是420万人次左右,而6月份头10天为620万人次。显然,由于担心感染病毒,人们大大减少了出行次数,特别是减少了非必要出行。但是,如果与5月日均客运量520万人次和4月份的320万人次相比,似乎第二波疫情并未大大改变中国首都的日常生活,比如像1月和2月武汉暴发首波疫情时我们看到的那样。
为何会有这个差别?很大程度上,人们可能逐渐习惯了与病毒共存。比如,很多中国人在公共场所仍然戴着口罩,很多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仍继续实施,即使是在北京报告第二波疫情之前。
与此同时,北京的大规模检测和追踪接触史措施正在起作用———值此紧要关头,透明度和效率至关重要。截至6月28日,北京已对超过800万份采集样本中的大约770万份进行了病毒检测。6月11日以来,北京上报了300多例确诊病例,感染率仍然极低。更重要的是,最近确诊的病例都与新发地市场相关。
北京还吸取了武汉大规模检测的经验。从5月中旬开始,武汉采用所谓的“混检”法,19天内完成近1000万份病毒检测。这种方法就是把一批取自不同人的拭子放在一起进行检测。
阴性结果意味着一个批次的所有样本都可以排除,但是如果检测结果是阳性,医务人员将对这一批人中的每一个人进行单独检测。
诚然,“混检”仅对感染人数少的地区有用,但它帮助北京和武汉大大提高了检测能力。这种办法帮助人们缓解了恐惧。
尤其是,北京有效遏制病毒扩散似乎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比如,虽然6月11日之后地铁乘客量锐减,但是同一时期上海的地铁乘客量基本未受影响。
6月11日至24日,上海地铁日均乘客流量大约是840万人次,略低于6月份头10天的880多万人次,但是高于5月份的740万人次。
与此同时,最近几周,反映沿海省份发电情况的五大发电集团沿海电厂的燃煤量基本保持平稳。
此外,北京疫情反弹以来金融市场业绩稳定。过去几周,人民币汇率也保持稳定。
然而,疫情反弹,可能意味着病毒会时不时地重新出现。关键是如何应对。疫情首次暴发时,很多国家实施了严格的封禁措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
虽然全面封禁措施是最有效的遏制病毒传播的办法,可是从经济角度看,几乎负担不起。因此,北京的疫情反弹或许可供其他国家和城市进行案例研究,为看来不可避免的疫情反弹做好准备。具体而言,部分封禁措施有助于减缓病毒传播速度,积极检测和追踪接触史有助于减少新增感染;日常个人防护将成为常态。总之,新冠病毒将大大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在找到疫苗或特效药之前,我们必须学会与病毒共存。有些经济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避免再次经历很多人经历过的完全封禁措施,我们必须采取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应对意料之中的疫情反弹。
因此,北京的经验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