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解放报》网站8月10日发表题为《TikTok与其说是网络安全问题,不如说是政治和经济问题》的文章称,法国经济战争学院研究员尼古拉·阿帕吉昂指出了美国发出警告背后的保护主义倾向,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解放报》问:TikTok收集的是哪一类数据,这些数据又有何用途呢?
尼古拉·阿帕吉昂答:收集到的数据可以用于个人资料分析:用户的位置、年龄、性别、爱好、语言、兴趣、圈群、通话记录……所有这些因素分开来看都无足轻重,但是将这些数据累积起来便可确定用户的个人资料,继而出售这些信息尤其是用于广告目的。(应用程序的)服务是免费提供的,以换取此类数据并进行收集。TikTok对上述数据的使用并不比脸书、Instagram等平台过分。这的确是一种侵入性运行模式,但这种模式是市场上所有大企业通用的。
问:TikTok是否会带来网络安全风险?
答:TikTok的安全问题与其说涉及网络安全或者网络犯罪,不如说更关乎私人生活。从技术角度讲,对方没有窃取我们任何东西。一切都写在了使用条款当中:人们同意让渡这些数据以换取某种服务。况且,白宫暂时还没有从技术角度针对TikTok提出从事间谍活动的指控,没有证据显示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且,鉴于使用TikTok的是年轻人,几乎没有数据可用于情报工作。TikTok与其说是网络安全问题,不如说是政治和经济问题。这场论战需要放在一定的背景之中去理解,即中美之间存在紧张关系。这场论战揭示了因几千万美国年轻人使用中国软件带来的挫败感所导致的保护主义企图。另外,唐纳德·特朗普在忧心忡忡的为人父母者群体中找到了拥趸,或者至少引发了他们的关注。这些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在一种社交网络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而他们很少使用、也不理解这种社交网络。
问:印度、苹果应用商店,或许很快还有美国,都会大规模禁止中国的应用程序。这莫非是网络自由滑坡的开端?
答:风险在于网络将变得支离破碎,被分割成由来自同一国家、讲同一种语言或属于同一势力范围的用户组成的诸多“孤岛”。网络或许会按照一种岛屿逻辑去运行,然而最初的逻辑是打造一种开放且可跨越的空间,以便让其中的工具和内容可供所有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