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东北非制造和供应体系的疫后复苏

来源:商务部网站 责任编辑:何宇 2020-09-14 15:43:21

世界经济论坛8月发布报告《疫后复苏:中东北非制造和供应体系弹性》,针对中东北非地区企业开展调查,深入探讨如何在疫情后加强中东北非地区制造和供应体系的弹性、响应和协作。

一、加强私营部门弹性

加强疫情防控。受访企业采取了大量措施保证业务可持续性并保护员工健康,51%使用个人防护装备,56%限制工作场所员工接触,40%实施居家办公,37%实施旅行限制等。

筹划疫后经营。47%的企业表示将审视其制造和供应网络,部分领先跨国企业已实施战略计划,建立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从中期看,企业希望降低风险和复杂性,实现供应商的本地化和多样化。

利用先进技术。加大人工智能、数据分析、3D打印等应用力度,应对供应链中断。调查显示,企业利用先进技术的程度与供应链适应破坏的能力正相关。

改善供应关系。企业和供应商正形成新的协作模型,业内或跨行业分享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多学科团队协调是未来供应链发展的关键能力。

二、聚焦本土化

中东北非各国都制定了计划摆脱经济对石油依赖,核心是实现工业本地化,创造新就业,引进新技术。但基础设施建设、员工培训和吸引投资的成本非常高。

劳动力缺口是对本地化的严重挑战。制药或工业机械等领域不仅需要邻国合作,可能还需要跨多个时区协调。

资本运营直接影响工业生产。调查显示各行业都存在广泛的资本缺口,很多行业无法获得良好的本地化资本运营。

资产规模也会影响本土化,如金属和建筑材料行业很适合实施本地化策略,但如果规模较小,可能会有经济可行性的挑战。

三、加强区域合作

中东北非各国表示,疫情期间对跨国连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已经带来了红利,疫后工业4.0技术的推动还会加速。各国还优化监管框架和财务激励结构,如支持业务初创企业,加大投资者保护,为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提供基础。

当前危机的规模、复杂性和紧迫性意味着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孤立地解决。为了确保业务连续性、保护员工和实现未来发展,政府和行业必须共享知识并共同努力。

四、适应新常态下的全球产业链

企业的长期商业成功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疫情改变了消费者偏好。调查显示疫情后48%的人将继续保持疫情期间被改变的购物习惯,需要针对这些变化快速调整制造和供应体系。

疫情期间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投资已获得回报,先进技术将是未来的关键主题。

增强全球价值链内和跨全球价值链的物流协调性、透明度,人工智能、数字优化和区块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疫情使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和机构应采用新的工作方式和治理方式以提高制造业弹性。

企业与公共机构应在更广泛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合作,通过共同责任和协作来应对社会和环境挑战。

相关推荐
专访:RCEP将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疫后复苏——访泰国商业部贸易谈判司司长奥拉蒙

泰国商业部贸易谈判司司长奥拉蒙日前在曼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将激活受新冠疫情影响而陷入低迷的贸易投资活动,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复苏。

马来西亚推出新规划聚焦疫后复苏

日前,马来西亚国会上议院通过第十二个马来西亚计划,旨在对2021年至2025年的国家经济发展进行规划。

人民币在中东北非具备需求空间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上,阿布扎比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服务监管局中国首席代表傅诚刚建议,用商业化、国际化、透明化方式推进人民币在中东、北非地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