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推动电子支付防疫 在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下,香港社会闻“疫”色变,市民与商家不时担心现金找赎的染病风险。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正式推出“非接触式付款的一次性资助计划”,在公众街市推广电子支付,尽量减少现金找赎,降低香港市民的染疫风险。
从水池中捞出一条鱼,随手拍在案板上,起刀落刀斩成几段,刀刃一刮将鱼滑入袋中,档主随即从零钱桶中摸出几个硬币,交在客人手上,这是香港街市鱼档常见的情景。
回顾七月下旬,香港第三波疫情势头未减,接连波及香港红磡街市、土瓜湾街市等十余个街市,鱼档档主、干货店员纷纷“中招”,确诊者到访过的街市遍布全港各区。虽有医学专家分析街市传播疫情较大可能性是商贩聚集时出现交叉感染,也不可排除经街市内栖息的老鼠传播,不过,现金接触是否也暗藏“播疫”危机呢?
日前,澳大利亚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室温大概二十摄氏度的情况下,新冠病毒可以在光滑表面,例如手机屏幕、纸质或塑料钞票上存活二十八天。
香港呼吸系统专科医生梁子超解释,实验室内钞票表面附著的病毒浓度,远高于室外环境的浓度,而且病毒每经过一次接触就会减少含量;在这种情形下,病毒含量是否足够感染下一个接触者尚未确定。
梁子超告诉记者,从流行病学分析,目前找不到具体而又有说服性的证据,证明纸币可以作为播毒媒介。但由于病毒可以残留较长时间,也不可以绝对排除与钞票等实物紧密接触而染疫的风险。
考虑到街市的环境和运作模式,为减低新冠病毒在现金支付过程中传播的风险,香港房屋委员会在十五日展开“非接触式付款的一次性资助计划”,向其辖下的街市和熟食档位租户推广非接触式付款方式。
记者询问红磡街市的数位商贩,对于香港房屋委员会推行此计划的看法。不少档主的想法不谋而合,其中额外手续费用、客人使用度以及使用程序复杂等原因,让不少商贩却步。
街市推广电子支付似乎“道阻且长”,有关政府部门或机构应如何挽回“去意已决”的档主?
建华(街市)管理有限公司企业传讯及市场推广总监李佩琪介绍,香港街市早于二0一三年已开始接受八达通支付,二0一七年起有商户更开始陆续接受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及至二0一九年转数快、Visa card、Mastercard等各类型的支付方式也逐渐被接受,但截止目前,电子支付在街市的普及率仅占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一直推动电子支付普及的李佩琪提醒,由于街市商贩习惯使用传统的现金交易,所以初期有关部门需要投放大量时间,教育及支援商户操作相关的电子支付系统。同时,若电子支付公司能提供优惠推广给商户及客人,商户自然较愿意接受电子支付。
李佩琪认为,提高电子支付普及度,须先从客人下手。当越多客人接受电子支付,商户为促成生意自然会接受这一付款方式,“这是诱因也是供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