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英媒报道中国植树造林有利碳中和

来源: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责任编辑:秦川 2020-10-30 18:06:12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28日发表题为《中国森林的碳吸收“被低估”》的文章称,中国积极的植树政策很可能正在缓和气候影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国际团队确认,中国有两个地区的新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规模被低估了。

该团队说,这些地区加起来占到中国陆地碳汇总量的35%多一点。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研究人员根据地面和卫星观测情况撰写的分析报告。

碳汇是指吸收碳多于释放碳、从而降低大气当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仓库”,比如泥炭地或森林。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人类产生二氧化碳的排放国,约占全球排放量的28%。

但该国最近表示打算在2030年之前达到排放量的峰值,然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尚不清楚该国具体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但势必不仅要大幅减少使用化石燃料,而且要设法让碳从大气中消失。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刘毅是报告的共同作者。他说:“中国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将涉及能源生产的重大转型和可持续陆地碳汇的增加。”

他说:“(我们在《自然》杂志上的)报告讲述的植树造林活动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植被显然在不断增加。近几十年来种植了数十亿棵树,目的是解决荒漠化和土壤流失问题,也是为了建立生机勃勃的木材和造纸工业。

新的研究修正了所有这些新增树木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数量的估计数字。

最新的分析报告研究了大量数据来源。这些来源包括林业记录、对植被绿度的卫星遥感测量、土壤水分有效性以及对二氧化碳的实测结果,这也是利用太空观测以及从地面直接取样的空气进行的。

报告的第一作者、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王京(音)说:“中国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之一,但其森林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目前还很不确定。利用中国气象局收集的二氧化碳数据,我们得以确定和量化中国森林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这两个此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碳汇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和广西以及中国东北部,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

中国西南部的陆地生物圈是中国迄今为止吸收量最大的单一区域,每年吸收量约为0.35拍克,占到中国陆地碳汇的31.5%。1拍克是10亿吨。

研究人员说,中国东北的陆地生物圈是季节性的,因此在生长季节吸收碳,但在其他季节排放碳。其年度净吸收量约为0.05拍克,约占中国陆地碳汇的4.5%。

该团队还说,把这些数字放在大背景下看,2017年,由于使用化石燃料,中国的碳排放量为2.67拍克。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报告共同作者保罗·帕尔默教授说,这些森林碳汇的规模可能令人惊讶,但他指出,由于太空测量与实地测量存在极强的一致性,所以有理由抱有信心。

他说:“大胆的科学陈述必须有大量证据作为支持,我们在这项研究中就是这样。我们收集了一系列实地和卫星数据证据,以形成关于中国碳循环的一致而有力的叙述。”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肖恩·奎根教授研究地球的碳平衡,但没有参与此项研究。

他告诫说,随着增长速度下降和系统朝着更稳定的状态发展,新森林减少碳排放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理查德·布莱克是研究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非营利智库能源和气候信息小组的负责人。

他评论说:“在中国阐明净零目标的情况下,了解全国碳汇的规模显然至关重要,因此这是一项重要研究。然而,尽管森林碳汇比想象的要大,但我们都不应该误以为这是实现净零目标的‘通行证’。首先,需要吸收碳来抵消目前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光是二氧化碳;其次,中国森林的碳平衡可能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损害,就像现在加利福尼亚州、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情况一样。” 

相关推荐
全球连线|新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处建起一道“绿色屏障”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缘,中国新疆麦盖提县在十年间,累计造林46万亩,定植新疆杨、梭梭、胡杨等各类苗木2.4亿株。

德媒称中国植树造林筑起“绿色长城”

长期以来,北京一直在建造新的长城——“绿色长城”。在一个真正不乏大胆项目的国家,这是最大、最雄心勃勃的大型项目。“绿色长城”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林计划。“三北防护林”——“绿色长城”的另一个名字——由三条新种植的森林带组成。它们的面积加起来就像德国的面积一样大。

宿州埇桥区:绿色产业助乡村振兴

近年来,埇桥区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建绿、增绿、护绿的同时,做好用绿、活绿文章,发展绿色经济,提升生态效益,促进林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