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企业境外发债几种模式解析

来源:伊斯兰金融学会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7-07-27 15:05:12

自2010年起,中企境外发债开始出现井喷,2017年以来,中资企业前5个月的发债只数和金额都已超过2016年全年的水平。其中,银行业、房地产、金融服务业在境外发债行业中的占比较高。对于企业而言,境外发债一方面可以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企业境外发债的几种形式

1、直接发债

中国境内注册成立的企业直接去境外发债,发债主体是中国境内企业,也是直接持有主要业务和资产的主体。

2、间接发债

中国境内企业的境外子公司在境外发债,发债主体为境外子公司,通常情况下是SPV(专为发债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中国境内企业通常是持有主要资产和业务的主体,境内母公司为发债提供担保或信用支持。

3、红筹公司发债

中国境内企业的境外母公司在境外发债。该境外公司为持股公司,持有、控制在中国境内的拥有主要资产和业务的公司,境外公司的最终控制人为自然人或者中国境内机构,但由于其发债主体在境外,主要业务和资产也在境内,有时也把其归入间接发债。

政策红利

2015年9月 《关于推进企业发行外债备案登记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发改外资{2015}2044号)

取消对单个企业发行外债的额度审批,对境外发债实施备案登记管理。

2016年1月 《关于扩大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的通知》(银发{2016}18号)

参与试点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在与其资本或净资产挂钩的跨境融资上限内,可自主开展本外币跨境融资,无需经过人民银行和外汇局审批。

2016年4月《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银发{2016}132号)

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

2016年6月 《关于改革和规范资本项目结汇管理政策的通知》(汇发{2016}16号)

全国范围内实施企业外债资金结汇管理方式改革,允许境内企业的外债资金按照意愿结汇方式办理结汇手续,并针对外汇收入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使用,实施统一负面清单管理。

2017年1月 《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银发{2017}9号)

进一步提高境内企业的跨境融资额度,简化企业的跨境融资手续。

近年来,随着债券规模的快速增长,中资企业债券已成为境外投资者、ODII基金等机构较为青睐和认可的产品。在操作中,预提税、登记备案、筹资方式以及信用评级等问题都需要企业认真看待。

相关推荐
在柬中资企业举办“电亮丝路杯”技能竞赛

柬埔寨中资电力企业2025年“电亮丝路杯”技能竞赛于9月26日至27日在柬菩萨省举行。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在柬电力央企及其项目单位,联合柬埔寨菩萨省理工学院师生共组建8支队伍参赛。

3200多家企业将亮相第22届东博会

记者在9月16日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新闻吹风会获悉,本届展会共有60个国家3200余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16万平方米,设南宁主会场和桂林旅游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的最新成果。

江西铜业集团旗下企业同步在香港、阿斯塔纳上市

8月28日,记者从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由江铜集团作为主要股东的佳鑫国际资源投资有限公司当日上午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AIX)“一带一路”板同步上市。这是全球首个在这两地同步上市的项目,是港股首家以钨矿开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也是中亚地区首只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