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增减之间现活力——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观察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云 2020-12-15 10:29:16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于佳欣)6年多来,负面清单“瘦身”超80%,新设企业超90万家……

这是2013年9月至2019年底,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成绩单”亮点之一。一“减”一“增”之间,可以窥见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释放的活力之大。

12月14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0》。报告对2019年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展和制度创新等进行了梳理。

2013年9月,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诞生,几经扩容,到2019年底,这一数字从1增长到18。加上2020年新设立的3个,如今全国共有21个自贸试验区,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自贸试验区一直在努力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积极探索。6年来,全国层面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达223项,其中仅2019年就有66项。

在制度创新中,“减”是特色之一。

以投资领域为例,从2013年到2019年,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从190条缩减到37条,“瘦身”程度达80.5%。其中,限制类措施和禁止类措施缩减比例分别达88.8%和47.4%。服务业限制措施数量从95项下降到28项。

更短的清单,意味着外商投资准入门槛更低,能投资的领域更多,投资积极性也更高。这正是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鲜明写照。

“减”不仅体现在清单长度变短,还有投资管理和审批环节的精简。

比如,天津自贸试验区推进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针对3亿美元以下项目由核准改备案,全面推行对外投资“无纸化一日办结”备案模式,办结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天。

“减”的同时带来了“增”的效果:新设企业数量增长,进出口和吸收外资的增长。

根据报告,2019年,18个自贸试验区共新设企业31.9万家,其中外资企业6242家,实现了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完成进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资均占全国约15%的成绩。

创新举措频出,“增”的还有企业的获得感。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为例,在上海试点过程中,极大激发了药品研发生产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申请单位覆盖了试点的全部5种类型,其中超过七成为研发机构,涌现了一批用于治疗肿瘤、代谢等重大疑难疾病的试点品种。

如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差异化特色也更加突出。以往,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主要来自上海自贸试验区,而2019年,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有来自天津的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创新,有来自重庆的铁路提单信用证融资结算,还有来自陕西的“丝路通”——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业务服务平台。

当前,外部风险挑战明显上升,我国正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制度型开放。未来在新发展格局中,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自贸试验区将如何建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自贸试验区建设在开放领域和开放水平方面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大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等领域开放,并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加大压力测试,推动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此外,还应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更多差异化、系统化探索。

据悉,目前上海正在和浙江、江苏、安徽三地自贸试验区共同探索构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新格局,力争实现制度创新和拓展产业发展的有效联动。

相关推荐
数读“十四五”答卷:从自贸试验区到“一带一路”,制度型开放格局不断完善

一组组亮眼数据,正是这五年发展“答卷”的生动注脚;这份沉甸甸的成就,不仅是“十五五”谋篇开局的坚实基石,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有力支撑,为中国未来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 快跨中心跨境电商出口货值破亿元

记者从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理局获悉,为深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东北全面振兴战略,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充分发挥“自贸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区位与政策叠加优势,以快件跨境电商海关监管中心为核心载体,持续赋能外贸创新发展、增强区域开放动能。

创新开路 破局而立——安徽自贸试验区五周年观察

今年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五周年。作为我国第六批自贸试验区之一,五年来,这片范围近120平方公里的创新热土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