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1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市委书记郑人豪就《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作说明,“金句”频出,其中“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更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
徐闻港与海南岛隔海相望。 记者 郎树臣 摄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作出的战略抉择。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发挥优势、主动作为,我市才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占得主动。
湛江的优势在国际循环,潜力在国内循环。只有不断提升对外开放优势,才能更好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只有不断释放内需潜力,才能更好联通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
心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责任!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主战场中,湛江找准自身定位,把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同“三个一”“四篇文章”“四大抓手”“五大产业发展计划”等有机衔接起来,一件事情一件事情抓好落实,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往前推进,积小胜为大胜,努力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体现湛江担当、展现湛江作为、增创湛江新优势。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西部陆海新通道……展开地图,地处国家战略交汇区的湛江,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同时,我市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支点城市、广东对接东盟的前沿城市,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可或缺、大有可为。
视线转移到雷州半岛东岸、南三岛东南方向,一片蔚蓝大海之下,正有序推进一项大工程——湛江港40万吨级航道工程。工程完工后,湛江港将成为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级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
在国家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战略中,我市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让粤港澳琼各方在更广阔的区域中配置资源、优势互补。我国广阔的大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湛江是重要的战略通道和可靠支撑。
区位得天独厚,机遇千载难逢。从“北部湾中心城市”到“省域副中心城市”,从“广东新的经济增长极”到“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从“与海南相向而行”到“国家战略联动与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和支撑点”,湛江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逐步完备的产业体系
湛江产业发展正迎来高光时期。我市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做好“四篇文章”,大力实施“五大产业发展计划”,依托大项目、大园区,点上集聚、串珠成链,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一批高水平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湛江正在高水平建设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将湛江打造成为创新临港重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验基地、展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窗口、推动广东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我市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成果明显提升,“一县(市、区)一主园区、一园区一主导产业”格局初现,每年新增一个省级园区,全市省级园区(集聚地)面积增长35%、数量全省第一,实现县域省级产业园全覆盖。
湛江大工业“主战场”东海岛上,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和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如期推进——宝钢湛江钢铁三高炉项目将于明年投产;中科炼化自今年6月投产以来,油轮“巨无霸”频频靠泊,成品油通过四通八达的管线流向全国各地,并装船外运出口,11月实现了投产后首月盈利;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首批装置今年5月开始打桩建设,现已进入土建阶段,首个装置预计于2022年投入营运。
国家和省对湛江的新定位、快捷通达的预期、区位优势的凸显,使湛江的比较优势和后发潜力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目前,湛江拥有4个投资分别超百亿美元重大产业项目,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重点项目数量最多、完成投资额最高、产业集聚效应最强的高光时期。
湛江正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化临港重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聚基地。产业“绿巨人”携手产生了强烈的“磁吸效应”,拉动上下游产业经济链能量释放。
快速发展的交通设施
从高铁梦圆到“五龙入湛”展露新姿,从徐闻港横空出世到40万吨级航道加快升级,从玉湛高速建成通车到湛江国际机场初具雏形“牛气冲天”……
大通道、大港口、大路网、大枢纽,五年来,得益于国家、省的战略布局和大手笔推进,我市把补齐交通短板作为头等大事,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掀起波澜壮阔的交通大会战,助力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升级换代、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2020年,捷报频传。玉湛高速、汕湛高速阳湛段、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建成通车,东雷高速、湛江大道、调顺跨海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广东滨海旅游公路湛江段可研报告通过评审。6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湾区成环、半岛成网”的高快速路网正加快形成……
“五龙入湛”把湛江与国家高铁网络连接在一起。目前,深湛高铁江湛段建成通车,时速350公里的广湛高铁动工建设,湛海高铁可研报告通过评审,合湛高铁、张海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五龙入湛”高铁新格局加快形成。
湛江加快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制定了“56811”规划:规划5条高速铁路、6条高速公路、8条高速支线、1个新建的国际机场、1个深水港口,通过综合交通规划的实施,打造海陆空立体化现代交通体系,支撑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需要。
五年来,我市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突破700亿元,创历史新高,是“十二五”期间的2.6倍。
海陆空齐发力,湛江正在形成机场、高铁、高速路、快速路、农村公路并举的现代化综合性立体交通格局,这无疑赋予城市发展巨大潜能,加速人财物聚集湛江。
广阔的经济腹地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成为国家战略。通过积极争取,我市被列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成功与13个省(区、市)政府签署《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正式成为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成员之一,与各省(区、市)政府处于同一合作平台。
作为唯一一个以地级市身份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城市,湛江市充分发挥几大国家战略交汇点优势,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要,从交通、物流、产业等方面全方位、高层次深度融入新通道建设,推动共建通道沿线经济走廊。
我市把参与新通道建设作为拉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使湛江港口、物流、产业更好更快融进新通道建设,促进湛江临港产业发展,为更好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战略作出湛江贡献。
为了加强与西南内陆合作,2017年,湛江港集团与贵州当地政府、成都铁路局及相关企业合作,分别在贵州大龙和黔东南州设立陆港,向西南内陆延伸港口服务功能,搭建了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2019年2个陆港完成业务量198.7万吨、同比增长103.2%,并实现扭亏为盈。2020年上半年完成业务量91.71万吨,同比增长20.64%。
未来,我市将强化与西部陆海新通道13个省(区、市)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沟通联系,更好发挥连通西南地区、海南自贸港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提升对接新通道地区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集疏运体系能力,实现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鼓励航运、港口、口岸、铁路等行业深化业务合作,探索建立多式联运“一单制”,开通更多连接新通道内陆腹地的海铁联运专列,完善海铁联运网络,合作共建海铁联运“无水港”,进一步拓展经济腹地。
打造双循环战略支点
是湛江发展的新机遇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北部湾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何为民:
湛江地处粤桂琼交汇处,是通往内陆及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区位优势上,湛江与海南距离最近,是海南实现与陆地连接,实现腹地效应的最优选地区,是实现海南自贸港与内陆特别是联通西部的最佳地区。
湛江东临南海,西邻北部湾,是通往东南亚的最佳口岸之一。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1-8月东盟历史性地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湛江与东盟地理上的区位优势,势必形成我国与东南亚经贸合作的最重要地区之一。国内国际双循环主要是指将我国市场规模和生产体系优势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对于湛江而言,经济现状仍然是以“要素驱动型”城市,为实现经济高效增长,必须重点解决科技创新难题。
湛江市对外贸易产品多数都是以低附加值为主,如小家电、羽绒以及鞋业,主要通过价格优势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收益较低。另一方面,我市传统产业如水产、制糖业也处在发展瓶颈中。这类产品多数是经过初加工销往国内和国际市场,以低价量化获取收益。同时,我市科技企业数量较少,创新所带来的产出量较低,难以匹敌珠三角地区。虽然有着优良的基础设施,但湛江很大程度上成了资本货物以及人员中转地,距离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战略支点地区还有一定距离。
基于湛江的区位优势与比较优势,形成双循环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大势所趋。如何成为战略支点?这是今后湛江市战略规划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从上述问题出发,我市传统行业应当积极寻找出路,在产品加工、设备改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其附加价值。争取脱离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生产地位,实现国内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通过企业自身发展,企业员工收入将得到提高,对我市内需方面起到较积极的推动作用。
湛江应积极推动企业产业升级、设备改造等方面需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力争建成“创新驱动型”城市,才能成功打造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