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越南海阳省京门市光成乡,由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建设的越南海阳2台60万千瓦燃煤电站,已进入2号机组投运前的冲刺阶段。整洁明亮的现代化工业建筑群,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京师河畔一道亮丽的景观。
这是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越南单笔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81亿千瓦时,可以满足海阳、河内和其他周边地区负荷发展的需要,有效解决当地电力短缺问题,带动产业升级,为越南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自2016年3月首批人员进点,承担2号机组建设任务的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管理团队,经受了越南当地持续的潮湿与高温,以及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各种挑战,经历了新冠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他们始终牢记使命,不惧挑战,奋力攻坚,用智慧和勇气建设一带一路标杆工程,用真诚与汗水浇灌中越友谊之花。
优质履约树标杆
这是中国能建公司“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工程,如何保证海外项目优质履约,推出中国企业的优秀建设经验,树立企业品牌形象,安徽电建二公司项目管理团队念兹在兹,积极探索。他们对当地物资供应、设备租赁、属地用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调研, 结合越南外部条件及市场特点,创新管理,保安全,抓质量,促效率,创文明。
“我们把国内积累的实践经验与现场实际相结合,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和标准,逐步‘渗透’,融入创新,效果很好。” 项目部负责人表示。
项目部实施区域化管理、可视化管理,使职工于耳濡目染中接受施工标准、管理要求等各类信息,并采用无人机和视频监控系统、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立体化加强项目管控。一以贯之的安全、质量与技能培训,提高了属地人员责任意识和工作技能。适时开展知识竞赛和技能评比,中方员工和属地员工同登领奖台,共享荣耀。大型图牌美观醒目,双语宣贯,项目文化氛围浓郁。项目建设过程中,塑造了主厂房外板封闭施工、汽机基座清水混凝土工艺等亮点工程,烟囱航标漆、升压站、干煤棚更成为现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先后获总承包方和业主方授予的“先进集体”、“工程质量亮点牌”、“先进班组”等多项荣誉。
投影面积为28610平方米,跨度107.5米的干煤棚堪称“越南最大”。该公司承担越南海阳项目2个干煤棚的安装任务,其中“起步跨”的吊装是重中之重。时值持续高温,且吊装场地受限,该公司组织技术骨干全力攻关,对机械负荷分配、结构受力划分等细致分析、反复计算,运用软件对吊装过程进行多次模拟。起重指挥员不无感慨:“吊装、提升、拼装,整个过程都要进行高空变形检测,且要考虑每个提升受力点的分布,真是做到了一脑多用。”经过反复模拟、创新、优化,一套大跨度干煤棚网架施工方案在越南落地实施,成为同类钢结构网架吊装可参考的模板。施工过程中,他们还形成了“水下混凝土换填工艺”、悬吊式煤斗与主厂房钢结构“交互式”吊装等多项创新实践。
“战疫”之下保生产
2020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施工现场人员不足、技术储备不足,设备物资、施工机械进场延迟,项目履约面临严峻挑战。
当疫情袭来,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抗疫保生产,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地成为主角儿。项目部职工华磊和王煜搭档当起了“赤脚护士”,检查现场职工身份状况和精神面貌,了解询问是否有咳嗽、呕吐等症状,测量体温、分发口罩,每天给办公区、生活区、食堂、公共厕所等区域消毒,忙得不亦乐乎;卞正星化身“外卖小哥”,给返厂暂时隔离人员定时送盒饭、新鲜水果和生活用品;安全员姚新生当起了越南籍员工的义务讲解员,耐心解释病毒传播途径和疫情防控要点,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对疫情的恐慌,越南籍员工阮氏清湾、黎氏深等主动请缨,协助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远隔千里,300多天不曾回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项目部员工颜金金说:“想家是必然的,但既然投身海外,就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全力以赴做好分内的工作”。项目部职工代常龙由于疫情赶不上举办自己的婚礼,延迟了婚期;职工杨涛涛孩子刚出生一个星期就来到了这里,如今说起已满周岁的孩子,脸上写满了爱意,“再坚持几天,等机组168结束了,就可以回家了!” 眼里含着泪,嘴角带着笑,建设者们用最真实的表情,诠释着这一年里最美的坚守。
携手架起友谊桥
“记得四年前首批人员进点,这里满目荒凉,一片泥泞,如今电厂展雄姿,周边商铺林立,偏僻的小镇日渐繁华。光阴不负,值得自豪!”项目部员工小李在日记里写下这样的话。
越南海阳电厂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厂区外一条宽敞平整的马路笔直地通向远方,这条路原本颠簸破损,是建设者们精心修理、加工后的“杰作”;一家家饭馆、商店风发泉涌,透着浓浓的烟火气。越来越多的属地工人来到现场工作,他们的工资标准已经从2017年的平均每天20万越南盾,涨到如今平均每天35万越南盾,生活在改善,交流更密切,友谊更深厚。
“老王,把那堆模板扔下来,快点!” “不行!太危险了,得用绳子吊下来。”动画片里真实的施工画面,地道的当地语言,令人耳目一新,记忆深刻,这是项目部针对越南籍员工安全培训,创新推出的“多媒体安全教育培训箱”,通过动画演绎,情景会话,对项目部安全制度、操作规程及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进行解读。项目部联同有关技术机构对教育箱优化设计,增加了双语解说的功能,中越文同步显示,通俗易懂,寓教于乐。越籍员工学到了安全知识,对该公司“以人为本,习惯性遵章”的安全文化有了直观的理解。
项目部越南语翻译黎氏深,日常负责文案翻译、签证办理及现场翻译。“我每天从家到项目部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路程虽然远,但是我更愿意选择中国企业工作。这里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我也能学习到更加专业的知识。”项目部为她在生活区安排了休息间,每月定额报销话费,更让她愉快的是,中越员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不分彼此,工作中时时感受到来自中国伙伴的信任和友谊。
象黎氏深这样的越籍员工还有很多,体会着中国企业带来的愉悦和安全感。工地上最热闹的日子,就是每逢中国传统节日,大家一起学唱中国歌、学写毛笔字,品尝月饼、香粽等中国美食,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品味中越友谊。而最有意义的事,就是中越工人齐心协力,共同打造这座惠民生、助发展的“一带一路”重点工程。
历经四年多的辛勤耕耘,这座现代化的电厂在建设者的手中寸寸成型,节节拔高,即将为越南当地经济发展输出清洁电能。时光记录着中国能建建设者们在“一带一路”上的最美风华,镌刻着“能者善为、建则善成”的优秀品质。(李萍 陈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