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讯:再聚康桥——中外诗人笔下的“河与桥”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许振威 2017-07-31 15:13:07

新华社英国剑桥7月31日电(记者张代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29日晚,在徐志摩曾经就读的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他笔下《再别康桥》所描绘的康河畔,这位中国诗人的诗篇再一次被深情诵读。 

今年已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连续第三年举办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每年的诗歌节上,来自中国、英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知名诗人都会在读诗会上诵读《再别康桥》,向这位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传世佳作致敬。 

在为期两天的诗歌节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文学家及学者们再次聚首剑桥,谈诗论道,分享各自关于“河与桥”的诗作。 

“阿合诺依,你这深沉而黑色的河流,我们民族古老的语言,曾这样为你命名……你流淌着,在我们传诵的史诗中……”彝族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吉狄马加以浑厚的嗓音,朗读他歌颂故乡金沙江的诗作《河流》。 

吉狄马加说,金沙江在彝语中名为阿合诺依,意为黑色幽深的河流,是无数彝族史诗和歌谣中赞颂的主题。“这条河流就像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灵魂,发出经久不息的波涛之声,其实就是这片土地上所有生命凝聚而成的合唱。” 

中国诗人杨克、冬箫和冯娜也分别带来了赞美珠江水系红水河的《深谷流火》、描绘江南水乡的《江南的水》以及歌颂云贵高原的《沿着高原的河流》,博得与会者的热烈掌声。 

本届诗歌节以“康河·康桥”为主题,诗作大多与“河与桥”有关,既有真实的河与桥,也有隐喻的河与桥。 

“时间如河水流过这条商街,就像斯比托河,漫溢过其泥泞的边缘……”英国诗人萨莎·达格代尔在其诗作《小店普林斯》中回忆自己故乡村庄里的小溪流,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怀念。 

“那些不曾跨越生命长河的人啊,曾经数着,却又数不清那些日子,”印度诗人桑迪普·帕尔马拉的《对抗混乱》以命运河流为隐喻,反映出诗人从印度到英国时内心充满混乱与孤独、痛苦与渴望的经历。 

在这些诗人心中,诗歌的意义和使命,也犹如桥梁或河流,帮助人类实现沟通和传承。吉狄马加认为,人类发展至今,不同种族、宗教、阶层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即便是在英国这个倡导尊重不同信仰与多元文化的国家,也不能免遭恐怖袭击。而诗歌可以“不负无数美好善良心灵的众望,跨越不同语言和国度”,成为“人类精神和心灵之间进行沟通的最隐秘方式”。 

“无论是东方的诗人还是西方的诗人,无论是犹太诗人还是穆斯林诗人,总能在诗歌所构建的人类精神和理想世界中找到知音和共鸣。”吉狄马加说。 

读诗会上,吉狄马加被授予“银柳叶诗歌终身成就奖”。诗歌节主办方在颁奖词中称赞他是一位“活跃在当今世界诗坛的著名中国少数民族诗人”,同时还是一位“富有行动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使者”,其主导创立的中国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国际诗坛盛会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与世界诗歌交流的重要窗口。 

诗歌节组委会主席艾伦·麦克法兰说,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的活动内容逐年丰富,如今还包括陶瓷绘画、音乐、书法、茶艺等,旨在通过多种文化艺术途径促进中西方交流。他希望中英两国诗人和艺术家们能在徐志摩当年钟爱的剑桥加深相互对话和理解。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2008年在校园内的康河畔竖立了一块“徐志摩诗碑”,上面铭刻着《再别康桥》的开头与结尾,以纪念这位杰出校友及其为中英文化交流作出的贡献。这是国王学院建院近600年来首次为中国校友立碑。 

徐志摩诗歌艺术节由剑桥大学文化保护项目“康河计划”、英国剑桥康河出版社以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发展部主办与协同支持。经过3年发展,它已成为英国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英文化交流活动之一。

相关推荐
黄山文旅及茶产业推介会在英国举办

28日,黄山文旅及茶产业推介会在英国德比郡温泉小镇巴克斯顿举行。期间,祁门红茶在德比郡设立的第二家海外门店正式开业,力求推动中英之间的茶文化交流。

天津投资环境推介会在伦敦举行 谋求与英国深化合作

天津投资环境推介会24日在英国伦敦举行,吸引中英各界人士近200人出席。

中英经贸与科技合作交流会在伦敦举办

4日,中英经贸与科技合作交流会在伦敦举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重庆商务委员会、伦敦华埠商会、英国重庆商会、英国中华总商会等机构的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