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兰州百合协会主办、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甘肃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2016中国特色农产品暨百合产业发展论坛在兰州宁卧庄宾馆举行,论坛旨在为百合产业的发展搭建产、学、研沟通交流平台,促进百合等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助推特色农产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
2016中国特色农产品暨百合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据了解,此次论坛云集了百合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负责人,携手种植、加工、研究、信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带头人,以“共商、共享”为原则,广泛联系并促进百合产业交流与合作,通过论坛“共商发展,共筑未来”。
2016中国特色农产品暨百合产业发展论坛现场
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智,北京农学院教授、中国园艺学会球宿根花卉分会会长赵祥云,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继,新农商学院创始人、互联网营销专家辛巴,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夏英等专家围绕百合等特色农产品做了专题报告。与会嘉宾和企业界还举行了圆桌会议,围绕百合产业发展和品牌打造展开对话,共同探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与产品营销。
新华社甘肃分社副社长朱国圣发表讲话
此外,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还发布了《中国食用百合产业发展报告》。同时,由七里河区委、区政府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甘肃经济研究中心共建的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也在论坛上成立。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孔祥智做专题报告
“兰州百合”含糖量高,粗纤维少,肉质细腻,还含有其它有益成分,是我国唯一的可食用甜百合,极甜美且毫无苦味,其品质闻名于天下,有“兰州百合甲天下”的美誉。2001年,国家工商总局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授予兰州市七里河区;2014年,兰州百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兰州七里河区是兰州百合的主产区, 目前,全区百合种植面积达5.26万亩,年产量达2.79万吨,销售产值达8.33亿元,农民人均百合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百合的加工也已形成较大规模,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达27家,95%以上的百合经过深加工后外销。
作为本届论坛承办方的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直属机构,是中国经济信息事业的开创者和领航者,是承担新华社经济信息服务业务的主体,也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承载主体和研究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产品种类最全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之一。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可以利用其资源优势、网络优势、渠道优势,扩大论坛品牌效应,为中国百合产业发展论坛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张新新 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