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多项指标“开门红” 自贸试验区建设提速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何宇 2021-04-07 09:46:51

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正快马加鞭推进建设进度。今年以来自贸试验区在吸收外资、外贸进出口以及新设市场主体方面实现了“开门红”,并在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数字化改革、加大科技金融创新等方面酝酿更多突破。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西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6320家,同比增长402%,其中,新设立外资企业32家,同比增长146%,预计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352%。

安徽自贸试验区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区内新设立企业3999家,京东全球超级港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入驻,总数达438个,协议引资额3195亿元;蔚来汽车、欧菲光等91家总部类项目落户。

成绩单上的亮点还在不断增加。近日,重庆自贸试验区北碚板块总部基地正式落成。当天,北碚区还迎来了49个项目集中签约和开工、竣工,涉及投资总额达280亿元,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

另外,北京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朝阳区积极对标先进地区,围绕全球化招商、总部经济、数字经济、国际金融等8个领域,研究制定了“CBD高质量发展18条”,并全面启动北京CBD全球招商体系建设。今年以来,CBD招商服务中心落地了122家重点企业。

这些都是我国自贸试验区成绩的缩影。商务部数据显示,从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以来,经历数次扩围自贸试验区总数达到21个,共计67个片区。除去2020年9月底揭牌的北京、湖南、安徽3个自贸试验区,前18家自贸试验区去年共新设企业39.3万家,实际使用外资1763.8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7万亿元,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占全国17.6%的外商投资和14.7%的进出口,为稳外贸稳外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策支持之下,各自贸试验区也加大了改革创新的步伐。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提出,自贸试验区在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农业等领域扩大开放,逐步减少或者取消对国内外投资的准入限制。

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在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全省数字化改革的战略高地。在日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自贸办副主任张钱江表示,当前“数字自贸区”的建设重点是打造数字全产业链。通过数字确权、加工、存储、交易、监管来构建数字全产业链;通过数据确权、数据交易、跨境数据的安全有序流动来构建“数字贸易全产业链”。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则在推进更多创新驱动,在科技金融方面,探索建立“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以股权代投机制、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等方式,定向投资科技创新孵化项目。

相关推荐
中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以金融开放服务外资外贸

2015年4月起,在拥有“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发展定位的天津,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落户并不断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

深耕改革开放“试验田”——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十年观察

自贸试验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建设十年来,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140余项在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高质量制度创新成果。

现代化高端产业集群在中国自贸试验区迅速发展

通过深化改革开放驱动产业创新发展,中国自贸试验区形成了以集成式创新赋能产业链发展的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