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中英文版)发布

来源:中新网 责任编辑:王健 2021-06-17 16:45:34

16日,《“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中英文版)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现场。 蒋启明 摄

由商务印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中英文版)新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16日在北京召开。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七年多来,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或承建了一大批项目,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科学院“丝路环境研究”先导专项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团队,基于包容性全球化理论视角和大量海外调研,完成了《“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研究:包容性全球化的视角》和Understand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ase Study Perspectives。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介绍,本书是第一本系统且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的著作,由数十位中外学者共同执笔完成。本书首先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类型和建设模式,而后从东道国治理结构背景、发展历程、合作模式、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系统阐述21个建设案例并进行理论总结。这些案例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涵盖铁路、港口、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制造业、矿山开采及冶炼、清洁能源、物流合作等不同类型的项目,涵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不同时期开展的项目。案例分析揭示了制度和文化因素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知识,对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有五方面特点。第一,这是第一本深入、系统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案例的巨著,信息量巨大。第二,科学评估了“一带一路”建设进展,2019年“中科连通性指数”为43.04,比2013年和2017年分别提高了86.5%和10.6%,表明“一带一路”建设由启动时期的高速发展转向稳中求进。第三,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相关研究进展,“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正在形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第四,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分类,并从制度和文化视角总结了“一带一路”建设模式。第五,基于建设案例分析总结提出了若干理论知识,对开展海外建设和企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关推荐
中国驻葡萄牙使馆举办港大同学会书院师生交流活动

中国驻葡萄牙使馆4日举办“心系家国,放眼世界”——驻葡使馆青年外交官与港大同学会书院“一带一路”考察团师生交流活动。

北京自贸区五年实现多个全国首创

7月3日,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各区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市首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水平开放持续注入新动力。

专家呼吁建立专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长效融资机制

联合国第四届发展筹资国际会议6月30日在西班牙西南部城市塞维利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