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通向“一带一路”的山西玻璃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云 2021-07-16 14:28:01

新华社太原7月16日电(记者吕梦琦)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红海玻璃文化艺术园的大厅里,一幅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铺满了整个墙面,上面标着祁县玻璃器皿在中东、东南亚、欧洲、中非等地区的出口路线。

“一带一路”倡议增进了全球互联互通,给这座古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出口版图迅速扩大。

过去几年,产自祁县的玻璃器皿先后出口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40多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平均每年出口增幅达20%。

祁县是著名的晋商故里,也曾经是中蒙俄“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几百年前,晋商从福建采购茶叶,中途在此中转,然后一路向北到恰克图,辗转将茶叶卖到欧洲各地。

如今,这座古城重现昔日活力,已发展为全国重要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产出口基地。

“在‘一带一路’的带动下,祁县各类玻璃器皿厂已经增加到47家,其中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约占全国产量的50%,大约70%销往国外。”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晓峰说。

蓬勃的玻璃器皿产业给当地两万多名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

在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女工们正用泥状玻璃粉在绿色嘉华杯上绘制白色花朵。不久后,这些精美的玻璃杯将乘坐轮船被销往中东。

“迪拜是中东的贸易枢纽,我们已经在那里设立了办事处,进一步扩大我们的销量。”公司创始人李健生说,现在他们60%的玻璃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

对李健生来说,过去几年的变化是巨大的,不但产品出口量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增长,通关也更加方便快捷。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管是我们去谈业务,还是他们的客商来考察订货都很方便,有些国家甚至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李健生说,过去20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全球最主要的玻璃制品展览会,深知今天的发展来之不易。

尽管祁县人工吹制玻璃已经传承多年,有辉煌的过去,但也一度因为无序发展走下坡路。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祁县玻璃产业重现生机。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推广,李健生专门在自己的工厂旁修建了一座玻璃文化艺术园,并制作了一幅巨大的“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图挂在墙上。

一个面向未来的规划也已经开始实施。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在祁县设立“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合作区。当地政府在“十四五”期间将启动投资50亿元、占地5平方公里的“一带一路”合作区玻璃产业新城建设,并已在美国设立了海外仓。

“‘一带一路’为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的生活。”胡晓峰说。

相关推荐
连云港: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塑造发展新优势

从连云港近期举办的“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连云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做好对口援疆工作,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积极塑造发展新优势。

连云港: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双向互促

从连云港近期举办的“勇挑大梁 冲刺决胜”系列发布会获悉,围绕“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连云港市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在对外贸易、自贸片区、口岸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

新华丝路十周年:岁物丰成 再赴新程

当时间的指针划过第十个春秋,新华丝路——这个国家级“一带一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已从破土而出的嫩苗成长为连接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回望十年前,新华丝路满怀共建“一带一路”的赤诚,开启了在广袤的亚欧非大陆乃至更远土地上编织信息纽带、点亮合作星火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