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光伏电站助力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唐云 2021-08-25 17:36:52

新华社成都8月25日电(记者肖林、谢佼)一座光伏电站改变了尕尕的命运。大学毕业后,他成为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邛溪镇麻萨村一户牧民的“上门女婿”。因为在妻子家草场上建的花海光伏电站,他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

阿坝州日照充足,属于全国太阳能资源富集区域。不断增加的光伏电站,让高原群众有了新的增收、就业渠道,当地发展旅游、农畜产品加工有了清洁能源。由此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之变,正为黄河上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尕尕的岳父红科甲原来有1500亩草场,养了270头牛。后来因牲畜太多、草场退化,有500亩被禁牧,剩了150头牛。2014年,红科甲把750亩草场租给光伏电站,年租金12万元、每5年调涨,家里3人在电站就业,每人月工资5000多元。红科甲把牛减少到100头,开起“牧家乐”,旅游餐饮收入一年有20余万元。

“小时候苦得很,糌粑都吃不饱。住在柳条织墙、外敷牛粪的‘牛粪棚棚’里,一年四季就两套衣服。”日子红火起来的红科甲决定分家,4个儿女分成4个小家庭,他和三儿子住一块。“红科甲一家,已经摆脱了‘草原的束缚’。”邛溪镇镇长刚尖告诉记者,过去牧民不会轻易分家,因为分家意味着以家庭为单位,草场和牛羊数量减少,难以抵御严酷自然环境带来的风险。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若尔盖县麦溪乡,40亩村集体草场上建设的光伏扶贫电站,使6个村的413名脱贫户,每人每年分得上万元。当地正抓住契机,大力减畜、保护生态,发展旅游和农畜产品加工业。

由于电站普遍允许牧民定期进入光伏发电场割草,一些牧民还走出一条“光牧结合、生态封育”的致富新路。记者在红原、若尔盖两县的花海光伏电站、麦溪光伏电站、阿西光伏电站看到,太阳能板低处距地面1.5米、高处有2.8米,下面的牧草长得格外茂盛。

“这是披碱草,这是黑麦草,秆长的叫老芒麦,都是川西北高原草甸上的主要牧草,根系具有很强的涵养水土功能。”阿坝州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张大维说。

记者在黄河上游几个畜牧业大县采访时,一些当地干部认为,黄河上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和依赖,光伏电站是一个好的选择。据阿坝州发改委介绍,目前阿坝州建成投产光伏电站总容量32.5万千瓦,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关推荐
“小产品”“大创新” 读懂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微观密码

一个小小的耳机,可实现多语言同传翻译;一款微型电磁泵,可适用于通水电的家用电器产品;一款轻型吊钩,可以吊起4000倍自重物体……在第138届广交会现场,这些看似微小的产品,正成为解读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码。

专访|中国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访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俄方主席季托夫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经济目标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合作重点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向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拓展。”谈及“十五五”规划,季托夫预期,中国将继续沿着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进。

中企承建的印尼漂浮式光伏项目开工

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的印度尼西亚萨古宁60兆瓦漂浮式光伏项目25日举行开工仪式,标志着这座预计年发电量1.29亿度的绿色能源项目正式启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