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世界级公交催生巴西“生态之都”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李璐 2021-10-08 11:30:13

新华丝路里约热内卢10月8日电(记者陈威华)50岁的尼尔顿·加斯帕拉托多年前来到库里蒂巴出差时,立刻爱上了这个位于巴西南部的城市:交通便捷有序,公交车到站准时,搭乘公交可以前往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他当即决定将家从圣保罗内陆迁到库里蒂巴。如今,他已经在这座巴西“生态之都”居住了30年。

库里蒂巴是巴拉那州首府,人口接近200万。虽然它的家庭汽车拥有率在巴西处于前列,平均每3-4人就拥有一辆,但公交出行率达到70%以上,大部分人选择乘坐公交而不是自驾车上下班。这样的成就归功于其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规划的完美契合。早在上世纪70年代,库里蒂巴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系统,成为举世闻名的公交都市。1990年,库里蒂巴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一起成为首批联合国评选出的“最适合人类居住城市”。1994年又被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推荐为公共交通示范城市。

库里蒂巴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宜居城市”。事实上,它的城市发展模式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演变过程。从1693年建城到上世纪70年代,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库里蒂巴也与巴西其他城市一样染上了“城市病”,产生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失业率增长、贫民区蔓延等一系列问题。库里蒂巴试图借鉴国外城市如巴黎那样的轮辐式道路网络道路设计,也尝试模仿首都巴西利亚宽广的多重轴线城市快速交通体系。但是最终一位“学者型官员”,帮助库里蒂巴找到了不同于其他巴西城市的发展模式。

1971年,建筑师出身的雅伊梅·莱内(Jaime Lerner)当选为库里蒂巴市长。那时大部分巴西城市都在建设快速路、高架路以适应小汽车出行的需求。但是莱内力排众议,认为城市建设优先需要满足大众的出行需要,规划的核心是强化中心城区和中心城区放射线型轴线,反对为小汽车快速通过中心城区提供交通便利。他要求限制机动车进入城市核心区和历史建筑街区,将中心城区作为交通枢纽和终点,提倡步行和进行公交换乘,把小汽车的出行便利性降低到次要位置。

库里蒂巴形成带形城市形态的关键是其独创的三重道路系统,分别是BRT专用车道、辅助车道和大容量单行车道。为了促进城市沿着交通轴线带形发展,以便为快速公交集聚客流,库里蒂巴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总体规划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库里蒂巴的分区规划规定,位于三重道路结构轴线上BRT专用公交通道两侧街区是高密度开发,集中建设商业和居住的混合用地的高层建筑,其一层和二层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三层及以上主要用于办公或居住,使BRT通道两侧的高层建筑能够产生双向客流。这一创新体现了公共交通、城市道路与土地利用一体化的精髓。2019年,莱内在一次专访中告诉新华丝路记者:“库里蒂巴之所以提倡BRT,是因为希望能够实行一种方便大众、容易推广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的交通系统。”

1979年,莱内提出了一体化公交网络的概念,推动公共交通更有效地覆盖到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形成了主干线加分支道路的路网。市民走出家门,在500米范围内即能找到公交车站。BRT系统作为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承担了骨架公交的作用,5条放射型结构轴线中的BRT公交快速路成为城市交通的主干线。除此之外,还包括大站快线、区际线、区内线、校巴、医巴、残巴(为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学生专用)等10多种各色公交线路与车辆,充分考虑了不同区域、不同走廊、不同人群等对公交运量、速度、票价等不同服务要求,目前,库里蒂巴一体化公交网络由390条线路、2000辆车构成,每天客运量超过210万人次,其中49万人次来自大库里蒂巴邻近地区。这390条线路覆盖了库里蒂巴市的1100公里道路,公共汽车日行驶里程为3.8万公里。从1974年到1994年,库里蒂巴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的年平均客流增长率为15%,是人口增长速度的3到4倍,公交在通勤出行中所占的比例从8%增加到70%。

除了改善交通系统之外,库里蒂巴立法保护自然植被,在城市化进程中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公园数量成倍增长,最终打造了一座宜居的巴西“生态之都”。

相关推荐
通讯|中企巧施“心脏搭桥”打通巴格达“交通梗阻”

尼苏尔立体交通枢纽项目去年7月开工,预计2025年1月竣工。项目包括桥梁、地面公路(铁路)、隧道和下穿隧道4层结构,其中下穿隧道最大深度达24米。项目竣工后将有望大幅缓解巴格达核心区域交通堵塞和噪声污染。

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正在“起飞”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振翅欲飞”,已初步形成统一管理、差异化发展格局。随着区域交通设施的完善与临空经济区的建设,“三地四场”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新华鲜报|26座!GDP万亿城市“上新”折射新活力

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能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贡献什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