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合肥高新区:勇当合肥打造科创名城排头兵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1-05 16:24:45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聚力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 ,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十三五”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形成了“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七年位居前10名,成功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成为合肥打造科创名城的排头兵。

“财富高新”建设达到新高度。

经济发展规模和效益实现“双突破”。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01.3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7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9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12倍和2.71倍,分别年均增长16.8%、16.3%和22.1%。二三产比从77:23优化到57.7:42.3。市场主体总数达5.5万户,是“十二五”末的3.9倍,年均增长31.7%。自主培育上市企业32家,较“十二五”末新增16家。用全市1%的土地实现合肥市10.96%的GDP,较“十二五”末提升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

创新发展能级和水平实现“双跨越”。充分发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究型院校“集聚”和“溢出”效应,形成了研究型大学、科研平台、科研人员、创新企业聚合发展的“类硅谷”科学生态雏形。“三位一体”的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夯实战略科技“硬核力量”,实施名校名所名企合作战略,强化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安徽大学绿色产业创新研究院等30多个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转化能力,提升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200多个产业应用创新平台应用能力,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多层次企业培育体系基本建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900家,占全市50%。全省率先开展“雏鹰—瞪羚培育—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平台型龙头企业”高成长企业梯度培育,认定高成长企业614家,培育全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并深入开展百亿企业、“爆品”企业、“深科技”企业等特色企业培育工程。高层次人才加速汇聚。高标准建设合肥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国家侨梦苑、合肥国际人才城等一批国际人才集聚区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拥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73人,重点人才项目入选数占全市的五分之二、全省的五分之一。双创服务日臻完善。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有效推进,获得国务院通报表彰,“合创汇”双创活动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2家,占全市63.2%;国家级孵化器10家,占全市62.5%。集聚股权投资基金220余支、资金规模突破2600亿元,自主设立和参与设立股权投资基金29支、基金总规模近500亿元。“深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诞生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样机、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的“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全球首款智能穿戴领域人工智能芯片“黄山1号”、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国内首个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中国首颗5G毫米波滤波器芯片、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全球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等。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69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产业发展结构和层次实现“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价值链制高点,成为高新区闪亮名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人工智能领域,获批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中国声谷”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双双破千,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网络安全领域,获批国家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徽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安全谷”荣获全国首批“网络安全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集成电路领域,支撑合肥创建全国首家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占全市90%。生物医药领域,获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布局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高端平台。量子信息领域,依托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战略支撑平台,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领域科研尖端成果在园区实现产业化,孵化培育全国首家量子领域上市公司、量子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开展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工程,推动3000家企业实现“上云”,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超过200个,均占全市1/4。服务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高技术服务业蓬勃发展。园区三产服务业比重达44%,对经济增长贡献首次超过工业,高新区由工业化中期向以服务业主导的后工业发展阶段转变。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开放发展格局和视野实现“双跃升”。全面启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布“自贸区服务专窗”等首批改革创新举措。建设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国家“侨梦苑”暨侨商产业集聚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安徽服务贸易示范区等一批高能级开放平台,建成全省首个境外产业园区匈牙利欧侨科技产业园。100余家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诞生全省首个纽交所上市企业。积极对接长三角地区名校名企,引入一批沪苏浙知名企业。

“和谐高新”建设进入新阶段。

社会发展环境和治理实现“双促进”。教育事业驶入快车道。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28个,总投资30多亿元。实施名校战略,引进合肥六中、中国科大附中等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梦园小学、桂花园学校、创新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全省率先实行教师高级职称改革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获批全省首批教师管理“三权”改革试点。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建成三甲综合医院2家,二级及以上专科医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园区医疗机构总数达89家,形成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等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15分钟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初具雏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成国家级体育公园1处、各式足球场8处、全民健身苑62处、笼式多功能健身场5处、游泳场馆1个,以及国际人才城等7个城市阅读空间和21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打造科技研学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改革创新实践和举措实现“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多点开花。率先推进法定机构试点建设,并获省政府批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设立集成电路专业化服务机构半导体投资促进中心。瞄准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诉求,设立上市企业服务办公室。高新集团设立混合所有制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以市场化、专业化方式开展基金运作和管理。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获批安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点。发布全国首个开发区层面的营商环境指数,实施营商环境领跑计划。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622个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全程网办事项超过98%。试行“一窗通办”改革,打造7×24智能自助服务区。组建项目建设服务专班,提供一站式、标准化服务,推进“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

“美丽高新”建设取得新突破。

城市建设品质和功能实现“双优化”。市政管养道路由“十三五”初的116.28公里增至151.89公里,桥梁设施由13座增至30座,新建道路里程达104公里,方兴大道以东区域“六横七纵”主要路网全部建成,以西将军岭路及生物医药园片区、南岗二期等主干路网建成贯通。建成复建点及棚户区改造项目180万平方米,安置户(套)数10747户,建成投用保障房2060套。新建267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新增窨井4717个,新增路灯1572柱。绿化面积由“十三五”初的3.51平方公里增至5.6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8%。

生态环境监测水平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构建“自动监测、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多位一体的全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设立全国首个“环保鼓励奖”和“环保技改奖”,以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园区企业主动对生产工艺和环保设施提标改造。PM10和PM2.5平均浓度均值实现六年“双下降”,三条市考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升为Ⅲ类和Ⅳ类,完成王咀湖及柏堰湖生态治理、小西河改造和景观走廊工程。(孙召军)

相关推荐
西安高新区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4月25日,西安高新区正式发布《加速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

内蒙古首家“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落户包头

近日,中国科协办公厅下发批复通知,认定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深圳证券交易所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工作站揭牌成立

3月27日,陕西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西安高新区专场活动成功举办,深圳证券交易所西安高新区丝路科学城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