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合肥高新区:三十年峥嵘岁月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1-25 17:20:59

在2021年6月15日举行的合肥高新区“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老干部座谈会上,高新区党工委原书记、管委会原主任汤宝昌将一件“拓荒牛”雕塑捐赠给了合肥高新区。这头“拓荒牛”,是科技部授予汤宝昌的“为国家高新区初创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奖”。退休后,汤宝昌极为珍爱这件雕塑,将其放在客厅的显眼处。

看着这头扬蹄向前、呈奔跑姿态的“拓荒牛”,汤宝昌会常常想起这三十年来合肥高新区筚路蓝缕、开拓创新、埋头苦干的峥嵘岁月。

第一章   起步

汤宝昌说,高新区的变迁,来自于安徽人对科技创新的梦想和憧憬。“从硅谷开始,世界上涌现出很多科技园区,安徽,尤其是合肥,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所以大家在想,安徽什么时候也要有自己的高科技园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智力密集的大城市,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试办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1988年,合肥科技工业园批准建立,成为合肥市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成为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发展特区”。

而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的汤宝昌,也从合肥市副秘书长的岗位,成为了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并在这里工作近十年。

汤宝昌从一开始就坚持高新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今,全省五分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合肥高新区。

高新区在省市支持下,开始大胆改革,建立起一套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特区型”管理体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这套管理体制、包括九大政策体系,极具突破性和探索性,敢为人先,让高新区成为全国热议的焦点,不少省外城市都来我们这里学习。”高新区原副调研员程波回忆说。

新的体制机制带来了高新区的“创新热潮”。“为了解决建设资金的困难,我们大胆设想并创办了合肥科技开发实验银行,这是全省第一家股份制、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机构。”有了充足的资金,高新区的建设持续加快。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主任汤宝昌(左),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右)

第二章  科技创新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从一开始就积极与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对接。1992年,由中国科大、合肥高新区等联手建设的合肥高科技广场,成为全国第一个以会员制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管理和服务的高科技产品和信息的集散地。

“这个广场虽然地理位置不在高新区,但是享受高新区的优惠政策,所以吸引了不少科大师生,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是其中之一。”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王存书说。

三十年来,一代代科大师生走进合肥高新区,在这片热土上放飞“科技报国”的梦想。潘建伟、郭光灿、杜江峰三位院士的团队分别在合肥高新区创办了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成为中国量子产业高地上的“三驾马车”,黄汪也在这里创办了华米科技……而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合肥高新区打造的优质的创新环境。

华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汪说,“华米科技是在高新区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在企业非常困难的时候,高新区提供了企业的担保,联系了银行给我们发放了创新贷。一系列资金方面的支持,让华米科技迎来了机遇,并迅速扩大。华米科技的成长,离不开高新区的支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也说,“2009年,我们来到高新区,他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为量子科技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回忆起国盾量子当时创办的情形,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程羽说,2009年时,知道量子的人还很少,但高新区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知道他们的创业想法后,我们抱着敢于试错的心态,主动上门服务,提供无偿支持,让团队最终落户到了高新区。”

如今,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已经迎来了首批新生,待全部建成后,中国科大高新园区将与中国科大先研院、量子创新院等一起,形成原始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的创新闭环,成为安徽乃至全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科大先研院

第三章   现代产业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建区以来不变的使命。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是高新区一直以来不变的追求。

建区之后,万燕电子、美菱空调器、合肥三洋洗衣机、华东电子工程研究所、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等一批技术水平高、产业规模较大的项目入驻高新区。到1995年,高新区企业已达395家,基本形成高新产业体系。

“高新区给产业发展制定了科学的规划,打造良好的环境。比如,从一开始高新区就采用滚动式开发的方式,成熟一块,开发一块,而不是天女散花似的。”高新区原调研员艾相义说。据了解,合肥高新区一直践行“亩均产出为王”的效益理念,努力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发展之路。

而对企业的服务,高新区也是不遗余力。“当时,一家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准备与外商合资生产一种新产品,眼看外商就要到合肥了,但很多项目材料还没到位。我们就组织人马帮助他们准备全套材料,保证合同如期签订。后来,这个项目从立项到批准只用了3天,创造了特事特办的高新速度。”汤宝昌回忆道。

2005年,省市提出“工业强省”和“工业立市”战略,合肥高新区也更加明确了“产业第一”发展理念,把发展战新产业、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招大引强作为主战略,格力、大陆轮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始入驻园区,让高新区体量迅速增大。

集成电路是高新区战新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之一。合肥高新区半导体投资促进中心主任周国祥说,2012年,高新区经过周密思考和详细调查,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链很长,为了降低风险,我们就从芯片设计开始做。并举办了一些活动,邀请行业人士来合肥,让大家知道我们开始发展集成电路了。”2013年,相应的支持政策出台;2015年,成为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聚集发展基地;2019年,以高新区为主体的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又入选第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高新区经贸局副局长沈玉龙说,高新区如今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公共安全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家电、汽车两大传统产业,以科技服务业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即“421”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布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75%。

阳光电源厂区

“十四五”期间,高新区将加快打造“4312”产业工程,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以光伏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健康经济和以高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打造大信息、大制造、大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大健康一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专精特新”和瞪羚独角兽企业2000家。

第四章   产城融合

三十年来,在科技创新与现代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高新区产城融合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我是在1999年在梦园买的房子,当时有人还跟我开玩笑,说你怎么搬到郊区去了。”高新区社会事业党委委员王咏梅说,“那时候,高新区确实比较偏,没什么像样的医院,也没有出名的学校,小区旁边甚至还有青蛙的叫声。我们有时候到市政府去办事,都说‘到市里去了’。”而现在,梦园小区附近商业、文体设施等一应俱全,“整个高新区都是这样,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有城市生活的氛围了。而在教育方面,高新区在各个学科领域也都有了自己的名师,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都不断提升。”

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党委书记、局长周玥说,2005年以前,高新区城区面积仅12.14平方公里,发展主要集中在大蜀山以东。“从2005年开始,高新区正式启动了大蜀山西侧35.8平方公里‘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发展战略中心逐步西移。”2009年,高新区管辖范围扩大至128.32平方公里,实现跨越式前进,“正式拉开了合肥市西部组团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大幕。”

2012年11月,合肥市第七中学新校区举行开工典礼,这座省级示范高中的建成投用,彻底填补高新区没有高中的空白,为高新区居民送来期盼已久的优质教育资源。2013年9月,砂之船(合肥)奥特莱斯项目在高新区王咀湖畔破土动工,集游购娱为一体,迎合多种爱好和多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偏好,迅速集聚人气,提升城市活力。此后,安医大一附院高新医院的投用,成为高新区历史上的首个三甲医院,为高新区居民带来优质的医疗资源。

如今,高新区城市配套一应俱全。教育方面,高新区实施名校战略,引进合肥六中、中国科大附中、王建明和张道琼专家团队等优质教育资源,组建梦园小学、桂花园学校、创新实验小学等教育集团,在全省率先实行教师高级职称改革和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获批全省首批教师管理“三权”改革试点。医疗健康方面,形成了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等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15分钟医疗保健服务网络初具雏形。交通方面,方兴大道以东区域“六横七纵”主要路网全部建成,轨道交通也让市民出行更加畅通快捷……

合肥高新区建发局局长刘群说,“十四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将构建“一心、两轴、五区、三组团、一新区”的“12531”空间格局,同时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优化生态景观格局,形成“一山、一河、两湖、六廊、多园”生态空间格局。“一山”,即大蜀山森林公园。“一河”,即江淮运河滨水生态带。“两湖”,即王咀湖、柏堰湖生态公园。“六廊”,即将军岭路以西城市生态廊道、彩虹路绿廊、绕城高速防护绿廊和3条高压走廊。“多园”,即按照2000至3000米半径建设多个综合公园,300米半径规划一处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500米半径规划一处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的游园。

第五章  开放发展

1992年,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安徽富安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在高新区设立,第一笔对外商实行的土地批租也在高新区成为现实。至此,合肥高新区开始成为安徽开放发展的排头兵。1997年,合肥高新区还作为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代表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园区。

这一荣誉的获得,让合肥高新区备受鼓舞,进而更加努力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进入21世纪以后,合肥高新区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500强企业落户,也引进了大陆轮胎、惠而浦、3M、思科等世界知名企业。

“2005年,德国大陆集团开始在国内十余个城市的国家级开发区寻求合适的厂址,建设在中国的首个子午胎项目计划。一开始,合肥并不在名单中,但经过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长期努力及双方长达两年的频繁商务谈判,2007年7月,大陆集团董事会决定选择合肥高新区作为其在中国的投资地。”高新区投促局电子信息处处长赵凯说。如今,经过十多年的了解、沟通与合作,德国大陆集团与合肥市、高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大陆马牌轮胎的第四期项目,也已经在合肥高新区开工。

进入十三五以来,合肥高新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打通开放通道,搭建开放平台,同时链接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构筑国际化开放平台体系,在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打造“开放高地”。

2016年,科技部正式批复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同一年,安徽(合肥)侨梦苑获批并落地合肥高新区,开始探索出“科技新侨助推新经济发展”的新路;2020年,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高新区块挂牌,推出“自贸区服务专窗”“自贸区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一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举措;同一年,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在高新区成立,成为欧美同学会在全国率先建设的第一个区域性创新创业创造中心……据了解,在安徽自贸试验区首批10大标志性建设成果中,合肥高新区有量子司南、长三角海创中心、自贸贷等3个事项入选其中。

第六章   绿色生态

“合肥高新区的绿色发展起步较早,在国内很早就开始启用了‘环境管家’等措施,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合肥高新区社会创新管理中心主任董剑波于2007年来到高新区后,很长时间内从事环保工作,“2007年,我们成立了高新环保分局,为全区绿色发展打下了基础。”

2014年9月,高新区获批原环保部、科技部和商务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命名,这是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示范园区。2016年,高新区在全国创新设立“环保鼓励奖”和“环保技改奖”,推行企业环保领跑者制度,降低污染排放。2019年,合肥高新区率先在全国工业园区中发布《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色发展规划》(2019-2030年),建立了包括能源利用、资源利用、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运行管理、人居配套7大类30项绿色化指标体系,用以解决现有存量问题和指导园区未来发展方向。

“2021年,合肥高新区又率先发布工业园区层面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实施方案及若干政策,围绕产业、能源、建筑、交通、绿色技术、全民低碳、城市管理等方向明确了六大任务措施,全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高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局长方明说。

据介绍,“十三五”末,高新区三条市考断面水质从劣Ⅴ类提升为Ⅲ类和Ⅳ类,PM10、PM2.5年均浓度实现连续七年“双下降”。自水和气污染防治工作开展以来,合肥高新区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市考核中均为优秀等级。

蜀西湖畔

第七章   党建引领

合肥高新区三十年来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一开始的时候,整个高新区党员都不到一百人,组织找不到党员,党员找不到组织。”高新区工委办原主任吴连虎还记得当年的情形。随后,高新区党工委按照“一流园区一流党建”目标,努力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最新数据显示,高新区目前有直属党委11个、基层党组织713个、党员15752人,党组织规模和拥有党员的人数均居全省开发区首位。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实施‘强基固本、创新引领、示范培育’三大工程,31家基层党组织获省市命名表彰,连续3年非公党建考核位居全市‘好’等次,连续3年获评全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2021年荣获全省首批‘非公企业党建示范园区’称号。”高新区工委办组织工作处处长秦锦坤说。

据介绍,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孵化器党委、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党委、第一家自贸试验区党建联盟,是长三角国家级高新区党建联盟、长三角互联网行业党建联盟发起单位,园区有关党建做法在全省交流推广,并被选入中组部园区党建示范培育库。

回顾三十年峥嵘岁月,汤宝昌经常感慨万千,“这片昔日的黄土地,经过三十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变成了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地方。这寄托了多少安徽人的期待,浸泡着多少创新创业者的汗水。”汤宝昌说,迈入“十四五”的新征程,高新区还要继续高举创新大旗,担当国家使命,“相信她的未来会更加美好。”(项磊)

相关推荐
合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会议召开

3月18日下午,合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下简称“市友协”)第五届理事会会议在市政务中心召开。

新质生产力“链化”发展新动能 西安高新区GDP突破3300亿元的背后

国家“双中心”核心区建设正式启动,境内外上市企业达77家,2023年签约231个项目,总投资达2395.33亿元。

西安高新区发布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九条措施

​1月24日,西安高新区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西安高新区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若干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