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庐江:传统手工挂面为乡村振兴锦上添花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1-12-01 15:15:03

踏上干净的彩虹路面,穿过一片翠绿的竹海,来到安徽省合肥市十佳净美乡村庐江县泥河镇洋河村,在汪兴友家门口,只见一排排手工挂面晾晒在太阳底下。几天前,一年一度的挂面就开始做了,目前他接到的挂面订单已经够下半个月忙碌了。

“现在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我家一季也只能做3000余斤挂面,产品供不应求啊。”71岁的汪兴友说。汪兴友16岁就开始随父亲做挂面,至今有50多年了。现在像他这样一直做挂面的在当地还有几户。

说起大汪院做挂面的历史,村干部何晓虎滔滔不绝:“从明朝时起,江西婺源的手工制作挂面技艺就传入了黄山宏村,后来宏村一对汪氏兄弟迁移到洋河大汪院村民组定居,久而久之,在他们的带动下家家户户都做起挂面了。”

据了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汪院村集体经济非常发达,村民组还有集体挂面坊,每到下半年,当时的泥河公社甚至整个县内居民,很多人每年都来换挂面,那时候能用十斤小麦换六斤挂面,如果换八斤挂面就要找零约八角钱。村民组工分值在全县是名列前茅,普通人家一个工只有0.1元左右,而大汪院村集体一个工分值的价格是在1.1-1.6元不等。当然,前去学习挂面制作技艺的人络绎不绝。

泥河镇是农业大镇,小麦种植6000余亩,传统手工挂面的制作有着独天独厚的原料,加上小麦病虫害防治大体都是物理除虫,加工的产品安全健康,有着一定的市场。家住洋河村的潘友刚、潘友志兄弟俩自小耳濡目染了长辈们做挂面的技艺,眼看着年轻人外出,为数不多的老人仍在坚守这份传统技艺,他们近年来都新上了挂面生产线,并挖掘传统挂面制作工艺中的优点,加以创新发展,将这份事业传承下去,打开增收新路径。

“我们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竹元、胜岗等村以及白湖镇不少合作社(大户)都签了订单,这样既可保证小麦质量,又可让农户增收。”海神面业公司负责人潘友刚说。(徐梅生)

相关推荐
安徽庐江石头镇:精细化管理绘就小区新风貌

近日,庐江县石头镇石头社区深入辖区内小区开展“环境整治专项志愿行动”,让精细化管理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安徽庐江汤池镇:解锁三冲村慢生活 体验民宿绘乡村振兴卷

近日,魅力庐江网第21期自驾游车队从合肥市庐江县塔山广场出发,向着汤池镇三冲村的青山绿水疾驰。

万宁尖岭村:高质量党建“引擎”驱动乡村蝶变

近年来,在万宁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相关乡村振兴派出单位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发力下,尖岭村的鹧鸪茶种植、桨板运动等产业发展初具雏形,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