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土”苹果20年“内外兼修”:从“出口订单飞了”到鲜果进入太空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1-12-10 17:48:12

新华社西安12月10日电(记者刘书云、陈钢、孙正好)拿不出好果子,“到手的国际订单飞了”——这是曾经我国苹果出口时,在国际标准面前遭遇的“尴尬一幕”。入世20年来,我国苹果产业“内外兼修”,逐步实现高标准生产、管理。如今,中国苹果不仅能远销海外,还可进入太空,并长期保持新鲜。

“只有20吨完全达到出口标准。”面对海外客户300吨的订单需求,陕西最大的苹果出口企业华圣果业却拿不出好果子。“损失的不仅是订单和效益,还有国际声誉和难得的市场机遇。”时任华圣集团董事长的李大灿说。

彼时,陕西年产苹果约400万吨,果源地渭北黄土高原更是世界公认的苹果最佳适生区,苹果生长的7项自然指标在这里达到最优,为何万里挑一,还满足不了海外客户?主要是当时果农粗放种植,粗放管理,导致苹果太“土”——果面粗糙、果形不圆、大小不一,达到出口要求的优果数量少之又少。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产品不得不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国际标准的挑战。如何让大小、形状、色泽等如同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作为我国苹果主产区之一的陕西,在国际标准的倒逼下,开启覆盖全生产链条的苹果产业华丽“蜕变”。

一粒种子能够改变世界。在品种上,陕西对标全球先进产区,大力引进、选育优良品种。仅富士就从早期的“一枝独秀”到如今十余个品种“群芳争艳”,目前陕西苹果大家族已有50余种品系。在陕西省富平县,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国产良种“瑞香红”已进入挂果年份,新品种“红利”显现,“今年亩产达到3000公斤左右,一亩地净利润2万元左右。”富平县苹果种植户王六七说。

普及有机肥、推广矮砧密植、套袋技术提升“颜值”、地头土窑转为冷库保鲜……从种子萌芽到鲜果归仓,“标准化”改造渗透到苹果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相比于过去的‘撒手不管’,如今实施最精细的管理,从开花到采摘,一颗小苹果就要经过15道手,包括套袋、转果、摘叶、剪柄等。”正在自家冷库给山东客户打包装箱的宝鸡市千阳县矮化苹果种植户魏小杰说,他家十亩苹果每年有一半以上通过电商销售,以高端礼盒的形式直接到达消费者手里,另一半中档果通过批发环节进入市场。

田间管理标准化,分拣技术也要跟得上。如今,在以渭北黄土高原为代表的陕西苹果核心产区,智能光电分级分选技术可根据着色度、果径、甜度、霉心病等30多项指标,自动将苹果“分门别类”。“一条线分拣能形成约100款产品,每款大小、色度、风味保持高度一致。”陕西省果业中心主任魏延安说,“7.0版本的第4代智能光电分级分选线,陕西已引进136条。”

经过多年“内外兼修”,目前陕西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地,产量约占世界的七分之一,并通过了一系列国际高端苹果质量认证,产品远销至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进步可以说是入世倒逼出来的,不过归根结底,也是我们自身经济发展了,市场越来越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业专家李丙智说。

今年6月,陕西苹果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这也是我国首次将新鲜即食苹果送入太空。

“我们能以高于国际标准的‘航天标准’,将鲜果送入太空,说明中国苹果经过这么多年的标准化生产,在各项指标上经得起检验。”魏延安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让苹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幸福果。”

相关推荐
中国“土库曼斯坦文化年”文艺演出在西安举行

4月11日晚,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土库曼斯坦文化部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中国“土库曼斯坦文化年”文艺演出在西安举行。陕西省政府副省长徐明非、土库曼斯坦马赫图姆库里国家音乐戏剧院院长穆拉特·阿拉多夫出席并致辞。

携手共进 共筑开放新格局——西安浐灞国际港与靖边县深化区域合作

4月9日,高质量推进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榆林(靖边)分中心座谈会在陕西榆林举行。此次会议由靖边县人民政府与西安浐灞国际港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双方就深化区域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区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现场签订区域合作协议,为双方全面战略合作按下“加速键”。

陕西展团亮相2025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

根据2025“陕耀全球”拓市场抓订单活动安排,3月31日—4月4日陕西省商务厅组织20家装备制造领域的企业,赴德国参加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