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全球连线 | 2022年,欧洲经济复苏前路上有几只拦路虎?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2-01-11 16:44:15

新华社伦敦1月11日电 从2021年跨入2022年,欧洲经济喜忧参半。复苏势头是否足够带动经济反弹至新冠疫情前水平?变异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引发的疫情漩涡,会给经济复苏前景带来多少阴影?

除了疫情反复、通胀高企等普遍挑战,欧洲主要经济体也有各自更突出的问题。请看新华社记者从伦敦、罗马、柏林、巴黎等地发回的一线观察——

共同挑战:通胀和疫情

一方面,由于能源价格暴涨以及部分行业供应短缺,高通胀近来席卷欧洲,屡破纪录,还要继续困扰欧洲。

英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英国2021年11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1%,为10年来最高水平。不过,牛津经济研究院去年12月发布报告预测,通胀将于今年4月触顶,油价预计呈下降趋势,天然气价格将在冬季过后回落。

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2021年通货膨胀率升至3.1%,为1993年以来最高值。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经济学家蒂斯·彼得森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预计,2022年德国通胀率将在2.5%左右,到2023年才会低于2%。

XxjinmC007012_20220111_CBMFN0A004.png

这是2021年11月29日在英国南安普敦港口拍摄的集装箱和货船。新华社发(蒂姆·爱尔兰摄)

另一方面,尽管欧元区经济产出有望在今年第一季度超过疫情前水平,但分析人士表示,疫情对经济复苏的反作用力依旧不容低估。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报告说,普遍的隔离规定引发消费者信心下滑、扰乱劳动力市场,这会拖累经济活动。彼得森说:“如果不在全球范围内击退新冠大流行,就不会有稳定的经济发展,无论在德国还是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

XxjinmC007012_20220111_CBMFN0A003.png

1月10日,意大利罗马一家酒店的餐厅区域员工检查一名男子的加强版“绿色通行证”。新华社发(阿尔贝托·林格利亚摄)

英国:“脱欧”后遗症

“脱欧”后遗症或将进一步加剧贸易摩擦。2022年,英国针对欧盟商品的全面海关管制新规正式生效。业内人士担忧,这可能加剧双方贸易摩擦。此外,与“脱欧”相关的政治不确定性恐将影响信心。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援引英国布鲁内尔大学教授雷·巴雷尔的话说,英国经济持续受到“脱欧”的负面结构性影响,“这将是2022年英国增长落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的主要原因”。

XxjinmC007012_20220111_CBMFN0A002.png

1月8日,人们佩戴口罩在英国伦敦一处市场购物。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意大利:能源价格上涨

物价持续走高、特别是能源价格上涨,将对意大利经济复苏形成掣肘。

意大利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较前一年增长3.9%,能源价格飙升是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意大利罗马大学经济统计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利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意大利很大程度上属于“转化型”经济,大部分能源依赖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对意大利的影响要大于其他很多国家。

德国:供应链瓶颈

标普全球评级公司在其发布的2022年欧元区经济展望报告中表示,由于拥有更庞大的产业规模和长供应链条,德国在欧元区国家里最易受供应链瓶颈冲击。

彼得森认为,缺乏来自国外的原材料意味着许多企业订单无法得到处理。

法国:“后疫情”就业

XxjinmC007012_20220111_CBMFN0A005.png

1月5日,人们走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长勒梅尔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奥密克戎毒株引起的本轮感染高峰过后,法国将迎来强劲、充满活力且快速的经济增长。然而,新冠疫情不断反复,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值得观察。

据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新冠疫情会持续影响青年的就业环境。在2016年至2019年毕业的青年就业受疫情影响最严重。(视频记者:金晶、孙晓玲、贺飞、朱晟、邢建桥、孙鑫晶、赵小娜;文字记者:黄泽民、朱晟、邢建桥、贺飞;剪辑:王沛;编辑:孙浩、唐志强、樊宇、欧阳为、刘轶芳)

新华社国际部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相关推荐
外交部:中国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9日表示,中国将继续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乌克兰2023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3%

乌克兰国家统计局28日在官网发布报告称,2023年,乌克兰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为6.54万亿格里夫纳(约合1667亿美元),增长5.3%

综合消息|欧洲多国人士:扩大免签欧洲国家范围彰显中国开放决心

中国从3月14日起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扩大了免签欧洲国家范围。欧洲多国人士认为,这彰显中国开放的决心和姿态,将促进双方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