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赚了几百万美元无法直接汇回国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6-08-17 09:39:00

8月17日出版的《经济参考报》将刊载题为《尴尬:赚了几百万美元无法直接汇回国》的报道。报道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得到国内各类企业积极响应,大批民营企业也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多位受访的民营企业家反映,他们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遭遇“外汇结转难”“金融支持少”“国家保障缺乏”等“烦恼”,期待政府加大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

“海外运营中一个最大的困难是,受外汇管制,海外客户的钱无法直接汇入国内总部,而只能跟当地公司结算,钱只能留在海外。比如网络游戏《大海盗》在埃及赚了几百万美元,却只能通过香港分公司接受外汇,或者直接放在海外市场进行二次投资,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业内一些企业甚至选择借助地下钱庄等灰色渠道转移资金。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资金回流难严重影响企业竞争力。”网龙网络公司高级产品经理陈颉向记者倒“苦水”。

无独有偶,另一家民营企业也遭遇类似尴尬。快意电梯是广东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快意电梯常务副总经理辛全中说,参加海外大型项目招标,需要缴纳投标保证金和中标后的履约保证金,在还没有设立海外分公司的国家和地区,受外汇管制,无法从国内汇款,常会影响企业参与招标。

调研发现,在软件类企业、网上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领域,外汇管制带来的企业发展难题带有一定普遍性,企业期盼我国外汇管理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跟上新型业态发展的需求,适时改革相关管理办法,帮助企业完善对接机制,寓监管于服务中。

“民营企业了解政府奖补政策的渠道不通畅,享受各种奖补政策困难重重。”经研银海公司总经理李伟说,2015年9月偶然获知,商务部、财政部对当年参与对外投资合作项目有贷款贴息政策。2015年,公司在塔吉克斯坦投资1400万元建设种子加工厂,可申请财政贴息61.39万元。按绿色通道,项目通过了评审,财政部的贴息资金如期下拨,但是层层下达到郑州市财政局后,该局却以该项目未经该局申报为由,拒绝支付,这笔资金旅行了一圈,年底又被财政部收回。

提起资金和贷款,李伟一肚子苦水。他说,示范园建设1.2亿元投资全部为自筹,为找资金,四处奔波碰壁。参与这一国家农业合作项目以来,惟一获得的政府资金支持是我国农业部每年三四十万元的人才交流培训补贴。

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专门召开“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推进会,协调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银行,给予长周期、低利率的优惠贷款。李伟说:“参会的几乎全是央企,我们是惟一的民营企业和农业项目。央企都是几亿、几十亿的贷款需求,我们只要2000万美元,却被婉拒。银行认为我们的项目太小,人手紧,做不过来。”

融资难几乎是“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一致的难题。

此外,海外金融服务滞后也是企业反映较多的难题,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特别少,在印度等国家甚至没有银联,企业在海外资金周转面临很多困难。

“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海洋产业合作,建立与相关国家长期稳定的渔业捕捞合作关系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但是,我国对全球海洋资源调查研究不够,我们每到一个海域,都要探捕半年到一年,一点点积累,才知道船队的结构该怎么配置,采取哪种作业方式。”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赤焰说,“缺乏政府的支持,我们感觉民营企业‘走出去’基本还是单打独斗。”

刘赤焰说,比如与国外政府打交道时,涉及国防、税务、宗教文化及通关、卫生检疫、海洋监管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领使馆不具备专业的服务能力,企业只能自己通过各种关系与当地人建立友谊。

“我们有资源和市场,政府有渠道有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营企业可以做一颗有价值的‘棋子’。”刘赤焰说,期盼政府更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也期盼政府为企业提供更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相关推荐
外交部:美国将中国企业和中国市场拒之门外 损害的是美国自身

针对白宫网站2月21日发布投资政策备忘录重点进一步限制与中国的双向投资,外交部发言人林剑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答问时表示,美方发布的有关备忘录以国家安全为由将中国列为外国对手,采取各种歧视性举措强化对华双向投资限制,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新华社经济随笔:新春出海“忙”里的信心与期待

人勤春来早。乙巳蛇年,节日氛围尚未散去,中国贸促会组织的企业家“新春出海首团”已开启赴哈萨克斯坦之行。记者随团采访,在依旧寒冷的哈萨克斯坦感受到两国经贸合作的融融暖意,更感受到各方对开放合作、共创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中国经济数据观丨“中国经济问答”系列之七:中国企业“走出去”怎么看?

中国制造走进世界各地百姓生活,中华美食飘香海外餐桌,中国设计持续全球“圈粉”,中国工程共筑美好世界......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勇敢“走出去”,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融交汇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