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北京新设市场主体超六成为高精尖产业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2-24 10:47:29

在2月23日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京津冀协同办协同综合处处长周浩介绍,自北京严格执行并修订完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以来,北京市新设市场主体中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持续增加,占比由2013年的40%升至2021年的62%。

周浩说,京津冀协同发展8年来,北京市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取得积极成效。通过扎实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4年以来北京市累计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约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000个,加快补齐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7000余个。截至2021年,北京市人口和城乡建设用地连续四年、建筑规模连续3年减量,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占比由2015年的59.3%下降到2020年的50.2%。

此外,北京不断优化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新校区如期投用;核心区三级医院床位累计疏解2200余张,2021年核心区三级医院外地患者较2019年同期减少约186万人次。

过去一年,北京市各项重点领域任务也加快推进。在区域环境生态治理方面,2021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较2013年下降63.1%。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在产业对接和创新协作方面,2021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累计1760亿元。在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方面,京津冀三地及雄安新区实现互设“跨省通办”窗口,三地税务部门联合制定19项跨区域协同便利化举措,共同发布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

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以快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支撑,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定位清晰、梯次布局、协调联动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主干构架。北京市已印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方案,确保各领域协同发展工作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聚焦并有机衔接。目前,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万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4成。“通勤圈”一体化也在发展加快推进。2021年,北京企业对“通勤圈”投资次数是2015年的2.4倍,“通勤圈”作为北京产业发展腹地作用显现。

相关推荐
中国服贸会汇聚共赢发展的全球和声

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年度主题的本届服贸会10日在北京启幕,80余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设展办会,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展厅外,各色旗帜飘扬在首钢园的钢铁森林间;展厅内,世界各地的展品琳琅满目。一幅全球携手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图景正生动展开。

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支持承包工程企业境外资金集中管理 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多年来,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积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北京自贸区五年实现多个全国首创

7月3日,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各区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市首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水平开放持续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