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绿色核电助力“一带一路”能源建设

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 责任编辑:顾雯丽 2017-08-31 11:14:31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东方智慧,是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伟大倡议。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世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次峰会提出了践行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不仅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如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水污染及土地荒漠化等,尤其是近几年环境问题加剧,雾霾问题频现,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已迫在眉睫。

开发清洁能源,也是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能源建设中的时代机遇与历史担当。核电,作为绿色、低碳、经济、安全的清洁能源,对“一带一路”未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整能源结构  走低碳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但粗放式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我国新时代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战略性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结构和高碳能源体系现实存在。作为《巴黎协定》的履约者与践行者,中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并在“十三五”规划里指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8%。按照规划,中国将在未来积极发展包括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核电拥有明显的清洁和零碳排放优势,是煤电的首选替代能源。核电的发电过程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不产生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可导致酸雨的气体。国际能源署(IEA)年度《全球能源展望》报告中称,核电对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减排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显然,加快发展核电,对实现我国电力能源的低碳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意义重大。

截至2016年底,我国发电总装机达到1645.69GWe,同比增长8.9%。其中,火电占比下降至64%,水电占比为20%,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占比分别为9%、4.7%、3%。截至2016年12月,中国核电在运机组35台,装机容量34.31GWe;在建机组20台,装机容量23.01GWe。

核能是国家战略力量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大国,核电是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国家发展核电的决心和方向没有改变,核电将成为“十三五”期间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发展核电,这是基于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缓解环境压力所做的选择。

不难看出,在安全、高效、无碳、经济等全方位具有明显优势的核电,必然成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的最重要选项。

与青山绿水相依的安全能源

中国核电发展至今约有40多年,经历了起步、适度发展、积极发展和高效发展的四个阶段。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核电建设迎来高峰期,在建核电机组规模居世界首位。2017年5月底,我国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提前15天实现穹顶吊装,是全球唯一按计划进度建设的第三代压水堆。

核电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其特有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从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站自1991年投入运行开始,至今一直保持着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已累计安全发电量相当于少消耗标准煤约1.7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5.45亿吨、二氧化硫约312.5万吨,氮氧化物约105.09万吨。

作为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秦山核电基地目前共有9台运行机组,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是目前我国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100堆年安全稳定运行,30多年建设发展之路,秦山核电基地实现了“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特别是为国家名片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做出重大贡献。

为保护环境,确保核电健康有序发展,中核集团始终重视核电前期的环保工作,并密切关注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在环境管理方面,中核集团实行核电生产运营的全过程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覆盖核电站选址、设计、建设、运行、退役等各个阶段。通过建立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促进节能减排和高效利用,使核电站对当地生态的影响最小化。

在核电选址方面,核电站所选定的厂址必须同时具备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环境相容和经济合理四大基本条件,充分考虑涉及安全、环境及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厂址特征,例如距大中城市的距离、供水水源条件、防洪条件、厂址稳定性、地基条件、地震安全性,及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等厂址特征。此外,按照新环保法要求,中核集团也着重从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加强环境影响评估工作。

在工程建设方面,中核集团大力推进绿色施工,定期组织对工程总包商施工期间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对施工期间大气、噪声、水土保持、生活污水、海域环境等进行监测,保证施工期的污染源风险可控,减少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实现对厂址所在地环境和动植物的保护。

在清洁运行方面,中核集团建立了严格的环境影响监测体系,针对核电厂周围噪音、粉尘、水土流失、电磁辐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等环境影响因素,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定期进行监测,环境监测频度和结果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根据2016年环境辐射监测结果,中核集团各运行核电厂周边地区环境质量与本底调查阶段比较无明显变化,未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中核集团还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与动植物研究机构合作,持续关注核电站周边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努力降低电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生态文明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核电,正以其绿色发展、滚动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为一方水土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为实现绿水青山贡献力量。

点亮“一带一路”绿色之光

目前,世界各国多提倡低碳环保、安全经济的能源发展战略。开发清洁能源、编织“光明纽带”,正是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胸怀大格局、整合大产业、布局大手笔、开创大未来的时代机遇与历史担当。

从国际核电市场需求看,目前共有72个国家已经或正在计划发展核电,其中在“一带一路”上的国家有41个。假设我国核电企业能够在2030年前获得“一带一路”沿线20%的市场份额,即约30台海外市场机组,每出口一台核电机组,需要8万余台套设备,200余家企业参与制造和建设,可创造约15万个就业机会,单台机组投资约300亿元,考虑到天然铀、核燃料、运维、退役等全产业链的贡献,单台机组全寿期直接带动约1000亿元。30台机组将直接产生近1万亿产值,创造500万个就业机会,全寿期将产生约3万亿产值。不难看出,核能将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的关键一环。

面对各国不同的自然禀赋、政治格局、民众期待,中核集团始终秉承着“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理念,发挥公司产业带动和创新引领,努力融入国际市场,全力打造中国高新技术和装备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多年来,中国在巴基斯坦核电市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工程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被中巴双方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除恰希玛项目外,2016年8月,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项目2号机组浇筑第一罐混凝土。卡拉奇2号核电机组是“华龙一号”的海外首堆,意味着我国三代核电技术首次走出国门,落地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核电项目是践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见证两国人民兄弟情谊的友谊工程,同时也为电力紧缺的巴基斯坦提供了清洁、高效、安全的电力,为新丝绸之路上的古国点亮了绿色之光。

中核集团一直积极贯彻和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除成功实现对巴基斯坦核电出口外,对埃及、沙特阿拉伯、约旦、马来西亚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合作也已进入到实质性合作阶段。

保护生态环境  共创美好家园

推进能源生产革命,已成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目前在不少地区电力还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加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这些国家必须加快能源建设,拥有充沛的能源才能支撑其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这就需要中国的电力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能源建设倡议,分享中国能源发展的经验,携手共建丝路绿色能源走廊。

站在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起点,清洁能源势必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齐心协力,化挑战为机遇,共建气候安全、绿色发展的美好家园,造福人类和子孙后代。(作者:林浩淼、于雪峰 单位:中核集团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为波黑能源建设贡献中国绿色智慧

​在巴尔干半岛腹地波黑共和国,中国电建与当地开发商合作的斯卡迪莫瓦茨-格拉莫克风电项目前期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

中匈新能源建设成合作新亮点 光伏电站受欢迎

由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所属匈牙利格林斯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匈牙利建造的1.8兆瓦晶硅太阳能小型光伏电站日前成功并网发电。电站发电量虽小,但却是中资新能源企业迈入匈牙利太阳能市场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