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萧县:“建融扶管”激活就业帮扶“一池春水”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2-05-24 15:27:09

近年来,安徽省宿州市萧县按照“延续政策、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的要求,通过“建融管扶”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建设,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见实效。目前,全县共有帮扶车间(工厂)94个,累计带动务工就业2301人,其中脱贫人口 908人、占比39.46%,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

因地制宜突出“建”。立足镇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利用闲置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资源,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建成以纺织、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果蔬种植等四大业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帮扶车间(工厂)94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杨楼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张口社区针对搬迁群众居住集中、劳动力相对集中的特点,在安置点附近建设就业帮扶工厂,招商引资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威旺宠物用品有限公司,带动搬迁群众及周边人口200余人就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产业就业力促“融”。聚焦“两强一增”,立足本地特色产业资源,围绕“白山羊”“红辣椒”“紫葡萄”“橙萝卜”“绿芦笋”“五彩”产业品牌,确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利益互联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合作社+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产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工厂)+脱贫户”等产业就业帮扶模式,充分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带动能力,提高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参与程度,走出了一条就业帮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路子。马井镇曲里铺村立足当地芦笋产业基础,投入75万元建成16个芦笋大棚,实行统一供种、标准化种植、全程化指导、一体化销售,优先聘用脱贫户从事基地的日常管理、芦笋采摘、打包、装箱等工作,吸纳务工人员30人,其中脱贫人口12人。

政策支持跟进“扶”。延续就业帮扶车间(工厂)优惠政策,从就业奖补、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发放复工复产一次性补贴,帮助渡过难关,累计发放补贴资金80.42万元,脱贫劳动力就业补助资金68.08万元。成立就业帮扶车间(工厂)服务专班,建立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需求和求职人员岗位需求两张清单,有效解决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用工难”和脱贫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及时跟进落实有针对性帮扶举措,对脱贫劳动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推动脱贫劳动力由“靠苦力挣工钱”向“凭技能拿工资”转变。

健全制度合力“管”。印发《萧县进一步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办法》《萧县帮扶工厂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文件,县人社、乡村振兴、经信、纪委、财政等部门成立联合督导组,定期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生产、经营、销售、用工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按照生产经营规模、吸纳就业能力、助推群众增收效益等情况,通过“转型发展一批、支持新建一批、有序退出一批”,对就业帮扶车间(工厂)实行动态调整,确保持续发挥效益。(李荣华)

相关推荐
安徽萧县: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今年以来,萧县生态环境保护、公安、交通等单位协同联动,扎实有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

安徽萧县:提升县域科创综合实力 打造创新型县城模式

近年来,萧县加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既在科技创新上赢得了先机,又提升了县域创新综合实力。

安徽萧县丁里镇:千年萧艾成为乡村振兴“致富草”

萧艾作为传统中药材,其药用价值高。如今,在安徽宿州萧县丁里镇河头村,千年萧艾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