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靶向发力重振经济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2-05-30 09:13:31

新华社上海5月30日电  6月1日起将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对非居民用户给予3个月应缴水费、电费、天然气费10%的财政补贴……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50条政策措施含金量满满。

“上海经济发展的基本盘没有改变,上海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将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与广大企业一起努力恢复和重振上海经济。

取消复工复产审批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4.32万亿元。疫情给上海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冲击。

当前,上海各个区域都在积极推动复工复产。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315家规上企业已经100%复工,实现了“应复尽复”。但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人员到岗和产能恢复情况不理想,有的企业达产率还不到50%。

“不少员工在小区里出不来,部分零部件供应没有完全恢复,只能优先处理紧急订单。还有一个计划年内投入生产的新建项目,现在仍然没有恢复施工。”一家在上海拥有四个工厂的跨国企业高管表示。

对此,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针对复工复产卡点堵点,上海将从6月1日起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制度。同时,扩大企业防疫和消杀补贴范围、建立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互保机制,支持各行业领域复工复产复市,稳步提高企业达产率。

靶向发力助企纾困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细胞,稳住经济大盘,首先得稳住市场主体。

给市场主体减负,行动方案提出一揽子措施:餐饮、零售等5个特困行业以及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缓缴社会保险费;除减免房租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减免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非居民用户给予3个月应缴水费、电费、天然气费10%的财政补贴,免收3个月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对餐饮、零售等困难行业企业给予一次性稳岗补贴,对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上海将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减轻包括用工、用能、房租、社保、税费等在内的各类成本。”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发展改革委主任华源表示,初步测算,上海此轮行动方案叠加上一轮纾困政策,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3000亿元以上。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说:“我们看到,这次出台的50条措施一是覆盖面较广,既有企业又有居民,既有生产端又有消费端。二是含真金白银,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标准,让企业能够感受到政策温度。”

抓经济发展和抓疫情防控同等重要

“上海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出台50条措施很不容易,这表明了一种态度:抓经济发展和抓疫情防控同等重要。打赢疫情防控是上半场,恢复和重振经济是下半场。”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说。

全方位激发经济活力,上海将多管齐下:稳外资,建立重点外资企业复工复产专员服务机制,启用重大外资项目线上服务系统;促消费,年内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4万个,对置换纯电动汽车的个人消费者给予一次性10000元补贴,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和电商平台发放消费优惠券;扩投资,年内新启动8个以上城中村改造项目,将新型基础设施等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等。

在各项举措中,促消费备受关注。2021年,上海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城市发展,归根到底是交易和贸易,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在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何万蓬看来,消费能够跨越多个场景,就像是一个“火车头”,把生产、流通、投资、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牵引起来。“除了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我们还要鼓励大众消费,让更多小店恢复烟火气。”

王思政认为,政策出台之后,下一步要着重抓落实。“时间就是金钱,要早落实、快落实、把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让政策效应最大化。”针对一些基层单位在防疫上层层加码,影响复工复产效果,“要改变考核导向,把基层的理念扭转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引导大家把主要精力逐渐放到经济发展上来。”(记者何欣荣、胡洁菲、杨有宗、袁全)

相关推荐
上海邀请入境游客一起推广“China Travel”

第36届上海旅游节在9月迎来“经典活动季”。作为经典节目之一的大巡游活动,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表演团队参与,这些境外表演者同时也是入境游客,他们在表演之余探索城市风光、与热情友好的中国民众开展人文交流。

从“引进全球”到“链接世界”,在这里见证中国市场开放活力

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桥品汇,体验“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双向奔赴,感受中国市场的开放活力。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创新引力更是营商磁力——上海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

今年1月至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截至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42家和605家。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以合作创新引力和营商环境磁力,持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