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灵璧:秸秆变“绿” 点“草”成金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2-06-17 10:15:37

麦浪翻滚,满目金黄。机声隆隆,收获满满。近日,走进安徽省灵璧县杨疃镇杨集村的广阔麦田,在刚收完小麦的麦茬地里,搂草机和打捆机正在尽情显示它们的神威。

只见,搂草机和打捆机一前一后,配合默契,尤其是靠后的打捆机,快速地“吞”进秸秆,不多时,田间就错落有致地散落了一地麦秆捆。接下来,抓草机又将一个个麦秆捆抓紧,轻轻地放到运输车上,这一幕幕吸引众多行人驻足观看。杨集村的李大爷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赞叹到 :“太先进了,个把小时这块100多亩的小麦秸秆就全没了,接着就可以播种玉米、大豆,真省心!”

“公司在杨集村投放20台小麦秸秆打捆机、10台搂草机、30台农用运输车和15台抓草机,全村的12000亩小麦秸秆,3天时间就能全部清理干净,确保不影响秋种。”杨集村秸秆收储公司郑总说。

“以前,农作物秸秆是农民的负担,为了不影响秋种,大多农民都是一把火烧掉,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如今,收储大户争着收购,‘废品’成了‘香饽饽’,饲料加工厂、养殖合作社、食用菌种植基地和电厂等抢着要。过去的‘污染源’变成现在的‘绿’色原料,既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又增加村集体和农民的收入。”杨疃镇杨集村党总支书记程壮壮说。

“近几天天气晴好,公司利用黄金时间,昼夜不停地把秸秆收上来,码成垛,用雨布盖好,农闲时间,上好的小麦秸秆卖给养牛场、次之的卖给食用菌基地作基料、最差的卖给发电厂,供不应求。”郑总说。

“农场养了100多头牛,每年至少需要120吨小麦秸秆,我总是在午收期间把这些‘宝贝们’全年的‘口粮’备齐。”郑庙村养殖农场负责人指着一群健壮的黄牛和一新收上来的麦草介绍着。

“作为乡镇干部,以前最头疼的事就是秸秆。每到收获季节,秸秆有两个去处。要么堆积在田头地沟,严重阻碍水流畅通,河沟里的水受到严重污染,臭气薰天;要么放一把火烧掉,田里到处都是焚烧秸秆的火头,浓烟滚滚,随风进入大气,污染了环境,行人睁不开眼睛,晚上睡觉不敢开窗户,严重时还影响火车通行,甚至引起火灾。如今,还没到收获季节,好多秸秆收储公司就来订购了,不但生态环境改善了,每年还为地主和村集体增加了可观的收入。” 谈到秸秆的利用和处理时,杨疃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胡滨感慨地说。

灵璧县通过政府主导,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多赢模式,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秸秆从废弃物到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并且与生态环保的“绿水青山”画上等号;对农业稳定、农民增收,环境污染压力缓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秸秆回收利用,以禁促用、输堵结合,提高群众秸秆禁烧意识和觉悟,自觉支持配合秸秆的回收和禁烧工作,有效促进绿水青山的保护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据了解,今年灵璧县174万亩的小麦秸秆,通过打捆销售的达99%以上。仅此一项为全县镇村和农民增收近亿元。(王庆明)

相关推荐
安徽灵璧县总工会指导一国有企业顺利完成建会工作

8月1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召开灵璧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首届一次会员大会,灵璧县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张少华参加并指导建会工作。

筑牢安全防线 安徽灵璧县浍沟镇暑期公益课堂开启

7月15日,安徽宿州市灵璧县浍沟镇团委联合镇妇女联合会、浍沟镇科学技术协会和大庄村驻村工作队,在大庄村精心筹划的暑期公益课堂正式开启。

“托管”不“脱管” 安徽灵璧朱集镇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监管

连日来,灵璧县朱集市场监督管理所与中心校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规范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经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