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解决土地荒漠化世界目标的中国方案之九——鄂尔多斯的“烧火棍”竟变身成“钱串串”

责任编辑:仝玮 2017-09-06 16:26:00

由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所生产的采用沙柳木材料制作而成的“天骄圣木亭”,是鄂尔多斯市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展示的成果之一。

这家由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与伊旗政府协商共建的高新技术企业,结合当地丰富的沙柳资源,研发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绿色建材,形成循环持续产业化治沙模式,推动生态建设。记者深入该公司建有“天骄圣木亭”的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小霍洛作业区采访。 一路上,记者看到沿途广袤的沙地已然披上了绿装。无论是道路两旁高大的白杨树,还是时而穿插种植的沙柳、杨柴,都牢牢扎根沙地,有力地拦截着黄沙肆虐流窜。

在对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治理中,鄂尔多斯市种植了3000多万亩的沙生灌木,被誉为“灌木王国”,其中沙柳的种植面积为1000万亩,作为最为常见的绿植,沙柳似“网围栏”般将沙地边缘紧紧封锁,改变了荒漠化恶劣的生存环境,在沙地治理中功不可没。

看似普通的沙柳,在治沙人眼里,却浑身是宝。“沙柳真是个好东西,耐旱、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沙埋、抗风蚀、易繁殖、生长速度还快,特别适合咱们这种沙地种植。”伊旗林业局种苗站刘站长介绍说。然而,尽管沙柳闪光点颇多,却有一个特殊性,“沙柳需要每4—5年平茬复壮,定期平茬的沙柳可以长期茁壮生长,不定期平茬它就会枯萎死掉。”刘站长补充道。平茬便会产生大量修剪掉的废沙柳条,“这些废沙柳条子以前就是农牧民的‘烧火棍子’。”刘站长说。

说话间,车子驶入了小霍洛作业区。一下车,记者看到的便是热火朝天的作业场景。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告诉记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的完善‘天骄圣木亭’。目前,‘天骄圣木亭’主体结构、地面龙骨、屋顶结构承重层、防水层以及瓦片全部安装完毕。吊顶板、木地板、围栏、牌匾、展板正在安装。”李一边说边带着记者参观了主体框架已形成的“天骄圣木亭”。聊到沙柳木型材这项技术,李一颇为自豪,他向记者介绍了研发沙柳木型材的初衷:“绿色沙柳木型材工艺技术与成套装备是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不仅将剪掉的沙柳条变废为宝,形成沙漠治理的良性循环,而且,填补了国际沙柳木绿色建材领域一项空白,具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根据沙柳的特点,经过原料改性、干燥、铺装组胚、压制成型、木材热处理、拆模等工序制成的沙柳木型材密度可以达到0.9—1.2 g/cm3;具备防水、防腐、阻燃、环保等功能;此外,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指标,尺寸稳定性好,游离甲醛指标达到EO级指标,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格沙柳木型材和装配化沙柳木结构节能住宅,以及户外景观的木制品制作。

“以前农牧民靠‘烧火棍子’取暖、做饭,现在我们要让农牧民靠废沙柳条子致富。”李一阐述了公司的发展理念之一。去年9月30日,内蒙古清研沙柳产业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结合当地农牧民以务农、打零工为创收途径的实际情况,在原料制备初加工时,组织农村合作社将沙柳加工成丝条。配置一组沙柳疏解机用工4—5人,每人每天150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9万元,实现精准扶贫;实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初期加工期间,128台套加工设备,每台套机组用工5人,安排就业640人,增加农牧民收入约为2500万元。此外,引导农户科学种植,种植50万亩沙柳套种经济作物5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100万亩,年经济收入估算约为1亿元。

“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期示范线成功之后,二期将扩大生产规模10万立方米产能的建设。今后公司在发展中继续秉承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坚持科学化种植、现代化管理、智能化监视、工业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治沙新模式,最终实现‘沙漠成林、沙柳成材’的沙漠治理宏愿,为实现绿色鄂尔多斯和绿色中国做出贡献。”李一满怀憧憬地说。

相关推荐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海关总署经过2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宣布鄂尔多斯航空口岸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启幕

​以“新能源、新产业、新生态”为主题的2022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峰会9日在此间启幕。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

聚焦四大产业集群鄂尔多斯市出台重磅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