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耳朵里的非遗:聆听陕北民歌,感受安塞活力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09-17 15:29:19

“白脖子的那个哈巴哟哦,朝南得的那个呀,哎呀赶牲灵的那人儿哟 噢过呀来了……”一首《赶牲灵》在陕北险峻的山路和深深的沟壑之间唱响。

如诗如画、广袤厚重的西部大地,自古就是民歌的摇篮。陕西省这首闻名全国的信天游《赶牲灵》就是其中之一。在过去,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在崎岖的山坳间穿行、忙于春种秋收,几乎都离不开马牛驴骡这些大牲畜。当地人对它们极其爱护,有着不一样的感情,亲切地称它们为“牲灵”。赶牲灵的人积极乐观,笑对物质贫乏的生活,用富足的精神创作出了这首《赶牲灵》。

陕北民歌形成时间较早,例如信天游产生于周代中期,至汉代稳定成形,成为中国古老的民歌形式之一。如今,古老的信天游再一次唱响,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在延安市安塞区迎来决赛,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听民歌讲述陕北历史

安塞自古为边塞之地,有“上郡咽喉,北门锁钥”之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古老文化传统得以在安塞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黄土高原文化保存最好、民间艺术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安塞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里素有“信天游的故乡”的美誉。在2004年,安塞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

11.png

陕北民歌是历代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安塞民歌作为陕北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伴随着安塞劳动人民的生活,反映着这一方土地上人民生活的幸福、哀愁、追求与失落。

根据现存安塞民歌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其历史可以准确地追溯至明朝初期。而后到民国时期,安塞民歌以其鲜明的风格流行于陕北乃至全中国,现在听到的民歌,大多产生于这一时期。

安塞民歌是千百年流传于安塞的独特歌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人们繁重而单调的生活中,或是为了排遣心头的忧愁和寂寞,宣泄孤独,自慰消遣;或是回想起家人、亲朋、恋人,便触景生情,以景寄情。尤其是信天游,形式自由,曲调悠长高亢,粗犷奔放,韵律和美,就像陕北人的性格:直气、豪爽、豁达,充分反映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听民歌展现红色气质

安塞区位于延安市北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安塞是党中央重要的后方基地,毛泽东同志曾在安塞指挥了蟠龙、羊马河等战役,也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的发祥地,可以说安塞自革命时期起就继承了红色基因,而民歌就是安塞红色气质最直接的表达。

“太阳一出来满山红,共产党救咱翻了身……”“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东方红》《翻身道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都或多或少的取材自安塞民歌。

在过去,民歌丰富了边区的生活,鼓舞了士气,为革命先烈们艰苦奋斗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成为当时奏响革命胜利的号角。而现在,如《东方红》一样的民歌依然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提醒着我们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决心。

听民歌感受时代变迁

“提起哥哥你要走西口,妹妹我泪常流……”陕北民歌是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上个世纪初期,陕北连年灾荒,一批又一批陕北汉子背井离乡出走谋生,《走西口》唱的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12.png

改革开放后,陕北的生活条件大有改善,人们纷纷从窑洞搬进楼房。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类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陕北民歌也随之变得“甜”了起来。“宝塔放光辉,腰鼓敲得像春雷,光芒万丈照陕北……”从安塞走出的民歌歌手王二妮的一首《爱陕北》就显得格外欢快。歌由心生,百年来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陕北人民生活由苦变甜的百年,也是陕北民歌由苦变甜的百年。

一曲陕北民歌,百年沧桑巨变。这颗闪耀在黄土高原上的明珠历久弥新,如今在陕北的赛场中人们依然在满怀热情歌颂着这片黄土地,歌颂着生活百态。

相关推荐
陕西省第一届陕北说书大会在安塞区启动

陕西省第一届陕北说书大会,于18日在延安市安塞区正式启动。

鼓舞沪上 歌从陕北来——安塞两大文化名片亮相中国品牌日

5月9日晚,由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社上海分社联合主办,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演出有限公司承办,新华社快看支持的“沉醉与芬芳·中国品牌日之夜”在上海举办。

陕西省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决赛在安塞区启动

陕西省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决赛于15日在延安市安塞区正式启动,来自三个赛区的90名歌手将参与决赛,最终排名前10位的歌手将会获得组委会颁发的“陕西省第四届陕北民歌大赛‘十大民歌手’”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