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报告:上合示范区“先行先试”助推上合组织国家间地方经贸合作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2-10-19 10:18:26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展报告》发布现场。 蔡亚群 摄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简称“上合示范区”)18日举行“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在上合组织国家间经贸合作存在制度障碍和约束的情况下,上合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是先行先试,推动地方经贸合作取得实效,并为大范围复制提供思路和范例。

报告指出,上合示范区目前已在建设“陆海空联动的上合物流中心”“现代贸易投资服务平台”“产能合作双向投资中心”“经贸学院等民心相通平台”等领域取得初步成效,并有望作为深耕合作的有效抓手。

报告统计显示,目前,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常态化开行国际国内班列27条,通达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和地区的51个城市,已累计开行逾2000列,跨境集装箱到发量达16.7万标箱。目前,通过该中心基本实现了铁路、港口、空港、路港、海关、政务等部门数据无缝对接,已形成“东联日韩、西接中西亚、北达蒙俄、南至东盟”的国际物流网络。2021年,上合示范区物流产业总营收额达248.6亿元(人民币,下同)。

报告称,依托上合示范区,2021年青岛市对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达721亿元、三年年均增长25.2%,并举行了200余场经贸活动。截至目前,上合示范区已举行“上合之夏”青年文化系列活动、“上合全球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50余场活动,在青年创业方面做出尝试。此外,2022年1月正式挂牌的中国—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创新“需求+培养+实践”国际教育合作模式,已开展81个班次、1200余人次培训。

据介绍,报告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中国商务部贸研院等机构联合编制,全文共12000余字,系统分析总结了上合示范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的主要成果、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下一步重点和突破方向,为上合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发布会上,上合示范区集中发布了新一批共20项制度创新案例,主要涉及物流运输、贸易发展、产能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自由流动、金融供给便利等六个方面,为助推贸易便利化、提升上合组织国家间经贸合作水平提供了解决方案,是上合示范区推动与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地方间双向投资贸易制度创新,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的最新成果。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中国宣布在山东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上合示范区成为中国唯一一个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地方经贸合作的示范区。

相关推荐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丨上合示范区落地产业项目投资额超1500亿元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获批6年来,示范带动效应不断放大,累计探索推出125项改革成果,已落地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特稿丨创新进取 合作共赢——中阿经贸合作助力经济全球化进程

以“创新、绿色、繁荣”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中阿博览会)8月28日至31日在宁夏银川举行。聚焦推动中阿贸易投资合作,中阿博览会已成为双方加强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上合示范区今年已开行中欧班列数量创历史同期新高

8月25日,一列满载挖掘机、轮胎、冰箱等“中国制造”产品的X8022次中欧班列,从位于山东胶州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鸣笛启程,预计15天后抵达俄罗斯谢利亚季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