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典型人物之十——贾道尔吉:一辈子 只干这两件事,值!

责任编辑:李昊博 2017-09-09 07:16:00

(本文刊发于2017年8月16日  来源:鄂尔多斯晚报 作者:石全心 素材仅供参考)

巡护管区

修剪树枝

从一个二十多岁、年富力强的小伙子,到年近花甲,他造林护林38年,完成植树面积近万亩,护林面积6万亩。树木染绿了座座荒凉的山头,而他,已两鬓如霜。

他就是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哈拉沙作业区的护林员贾道尔吉。今年58岁的贾道尔吉在这片6万亩的作业区一呆就是38年。38年,他只干了两件事, 一是造林,二是护林。

当初贾道尔吉并没有想到,他的一生会与沙、林紧密联系在一起。

上世纪70年代,贾道尔吉被分配到霍洛林场,来到哈拉沙作业区。“刚来的时候,这里放眼望去全是沙子,寸草不生,一刮风眼睛也睁不开,有时候第二天早上起来半截房子都埋在沙里了,和我一起来的不少人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来来回回这人也换了好几拨了。”凭着年轻、有干劲,贾道尔吉决心留下来,植树造林。

当年植树造林的情景贾道尔吉至今还历历在目:“每年到了造林期,我们就开始筹划种树。当时道路不好走,四处是沙坑,小平车把沙柳拉到平地,就靠人力背。特别是中午,太阳晒得沙子发烫,脚都不能着地,只能等着稍微凉快一点再往上背,每天中午在沙蒿地里凑合吃几口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到现在我一直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那时候一次背着六、七捆沙柳,就是120多斤,在沙子里走2里地,都不觉着累,而且来来回回的要走十几趟。”就是凭着这一股干劲,贾道尔吉在哈拉沙作业区植树造林近万亩,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植树播绿的队伍中。现在,哈拉沙作业区6万亩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

“造林难,护林更难。”贾道尔吉常这样说,“护林工作任务很多,树木挖坑栽完并没有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浇水保活,夏天得顶着烈日浇六、七次水,还要防火、防人为破坏等。过去,我们这个作业区有很多野生的沙地柏,周围的人偷着来割,拿回去卖钱,我们就一晚上不睡觉在沙地里守着。现在半夜两三点钟,如果外面有动静,也要爬起来去看看,怕有人进去打猎,更怕有人带火种进去。”

贾道尔吉这一守,就是整整38个年头,不管刮风下雨,每天一走就是几十公里。“现在早上起来就想出去看看,半天不出去就怕有问题,心里不踏实。”

就是靠着他精心的守护,哈拉沙作业区从没有发生过一起火灾,沙坡上的小树苗才能够平安长大成林,也才有了现在郁郁葱葱的哈拉沙。“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这里就更绿、更漂亮了。” 贾道尔吉说起现在的哈拉沙,高兴得像个孩子。

当问到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沙地里,值不值?贾道尔吉平静地回答道:“能每天看守着林木,心里才觉得踏实,特别值。”

由于工作出色,2002年贾道尔吉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当时在鄂尔多斯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护林人。

如今,贾道尔吉最惦记的还是树。“虽然还想继续种树,但是年纪大了,加上年轻时爬沙梁栽树落下了腿疼毛病,现在赶上变天,腿就疼得厉害,手脚也不利索。只好让更多人来种树,我还接着守护它们。如今看到黄沙治住了,给国家做了一些贡献,植树造林也造福了子孙后代,我知足了。”

贾道尔吉说,现在,周围有不少村民都加入了义务植树的行列。

是啊,正是有了像贾道尔吉这样的林业人,才有了今天满目碧绿的伊金霍洛。

如今,伊旗的生态建设、保护、利用已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2017年,伊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召开为契机,以呼包鄂生态协同发展为抓手,全面推进生态林业、经济林业、法治林业、数字林业建设。

相关推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锚定千亿元招引目标 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

202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将以延链、补链、强链、建链为重点,用足用好优势转化、场景驱动、基金赋能三种招商新模式,聚力全域风光绿电等优势转化,统筹招引“风光氢储车”上下游产业,以全域风光绿电产业集聚优势助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

中国呼和浩特市与蒙古国色楞格省开启荒漠化治理国际合作

12月26日,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与蒙古国色楞格省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5周年纪念活动以线上视频形式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

海关总署经过2天的现场考察评估,宣布鄂尔多斯航空口岸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3个指定监管场地通过验收。这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首个进境水果、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指定监管场地正式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