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自贸区实施信用监管新机制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邵非 2022-12-22 10:30:57

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海鸥门”(2022年6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新华社上海12月22日电(记者杨有宗)优化营商环境,中国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又推出新的举措:探索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于纳入诚信示范试点的企业,监管部门将通过优先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减少货物查验率和抽查比例等措施,提升企业通关效率,帮助企业节省成本。

记者20日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打造诚信建设示范区新闻发布会获悉,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税区域诚信建设示范区试点方案》,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探索建立诚信建设示范区,这一示范区将充分利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形物理围网、全生命周期信息围网、分类精准信用围网的“三网协同监管”优势,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监管部门将对诚信示范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便利。上海市发改委社会信用推进处相关负责人说,在货物进出口、出口退税、境外投资备案、人员出入境管理、质量认证等方面,监管部门将建立激励机制,为诚信企业营造“无事不扰”的生产经营环境,服务企业跨境贸易合作。

作为首批17家诚信示范试点企业之一,爱博斯迪科化学(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绍龙说,诚信建设示范区在贸易便利化方面推出的联合激励措施,会结合企业在海关的信用评价状况,优先办理进出口通关手续、减少货物查验率和抽查比例,能够帮助企业节省时间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保税区管理局副局长赵宇刚说,在试点过程中,监管部门将结合市场主体在发展经营过程中碰到的新问题、新诉求,在“管得住”的基础上研究出台更多“放得开”的联合激励措施,进一步提升诚信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相关推荐
专家共议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如何更好互联互通

由新华通讯社与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超大规模市场与互联互通”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各界专家、企业高管对中国-东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提出中国-东盟在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有巨大的合作潜力,双方应携手共建超大规模市场,共享发展红利。

上海自贸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先行先试取得积极成效

试点一年多来,80条试点措施已基本落地,开展了一批引领性、标志性制度创新,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为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提供了“自贸方案”。

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一年来交出亮眼成绩单

新疆自贸试验区建设一年来成效显著,截至10月底,改革试点任务已落地实施和取得阶段性成效84项,占总任务的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