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上海: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密度将提升100台/万人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秀环 2023-01-19 10:37:47

新华社上海1月19日电(记者龚雯)机器人密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智能制造水平的重要指标。记者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未来三年,上海将建设2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市级智能工厂,带动工业机器人应用量新增2万台,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100台/万人。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汤文侃17日在《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媒体通气会上表示,上海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形成齐头并进的增长格局:2022年工业机器人年产量预计达到7.5万台以上,同比增长6%,产量居国内城市首位;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实现井喷,在医疗、建筑、农业、商业、家用、应急等领域实现多项首台落地应用。

17日公布的《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第一批入围名单包括41家企业品牌及52个应用场景。

“机器人产业当前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上海重点产业的机器人密度达到383台/万人,规上企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60台/万人,是世界机器人密度平均水平的2倍多。”上海市经信委智能制造推进处副处长吴春平说,到2025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密度将提升100台/万人,这意味着上海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

据悉,上海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打造3家国家级标杆性智能工厂、10家市级标杆性智能工厂和100家市级智能工厂。

相关推荐
从“引进全球”到“链接世界”,在这里见证中国市场开放活力

记者近日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虹桥品汇,体验“买全球”与“卖全球”的双向奔赴,感受中国市场的开放活力。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创新引力更是营商磁力——上海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

今年1月至6月,上海新设外资企业超过3000家,实际使用外资超过85亿美元。截至目前,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累计分别达到1042家和605家。在国际经贸秩序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大的背景下,上海以合作创新引力和营商环境磁力,持续成为全球外商投资的首选地。

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施行

《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对便利境内外人员入区出区、便捷行李物品和货物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