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鄂尔多斯就地取金 “光伏+”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仝玮 2017-09-13 20:46:00

库布齐光伏基地

库布齐光伏基地(资料图片)

鄂尔多斯市,一个资源富足的现代化城市,拥有全国1/3羊绒制品、全国1/6的煤炭储量、全国1/2的稀土高岭土储量、全国1/3天然气储量,得天独厚的资源使鄂尔多斯迅猛发展。近年来,该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新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经济发展原动力。同时,针对鄂尔多斯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光资源丰富、风速较大、土地面积广袤,荒漠化土地较多,境内分布有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实际情况,在沙漠里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既可以发挥沙漠的地域优势,也可以提高荒漠化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形成光伏发电、农业产业与荒漠治理良性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有效改善能源消费利用结构,使“光伏+”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尤其是沙漠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与传统的沙柳、柠条、杨柴、沙棘、甘草等林沙产业相比,鄂尔多斯之所以选择发展光伏产业,一是可带来相对稳定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现已投产光伏发电装机77万千瓦,按照年发电小时数1600小时的效益测算,上网电价0.9元每千瓦时测算,全市光伏电站年发电量为12.3亿千瓦时,销售收入为11.2亿元,上缴税收近2亿元,利润总额约4.2亿元,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二是光伏产业可以助力扶贫,更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企业和农牧民之间建立更加稳固的利益连接机制。农牧民可以收取光伏项目占用土地的租赁资金,同时可以承包板下种植和光伏板清洗工作,解决了农牧民就业和脱贫问题;三是有利于沙漠的治理和生态产业的发展。由于光伏板遮光挡风,可减少蒸发、降低风速,板间、板下种植优良甘草、牧草及地被植物,土壤费力逐年增加,发电的同时,黄沙变良田,实现土地增值。因此,光伏治沙产业一方面可以保证治沙工作的长期、稳定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农牧业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从而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元共赢。

“只有把企业效益、老百姓切身利益和政府生态文明价值取向绑在一起,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沙漠经济,才能产生综合效益,推动持续治理沙漠;只有将沙漠、有机农业和光伏产业相结合,才能实现发展模式和效益的互补。”鄂尔多斯市发改委副主任、市能源开发局局长杨键军说。

据了解,利用沙漠地区的广阔空间和充足太阳能,全市现已投产光伏发电装机77万千瓦,据估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8.5万吨、减排CO2约100.1万吨、SO2约3.85万吨、氮氧化物(NOX)约1.54万吨、粉尘约30.8万吨。

其中,库布其首创了以“板上发电、行间种草、板下养羊”的立体空间土地利用模式,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目前已在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得到推广,合作推动生态光热和光伏项目。

下一步,鄂尔多斯市政府将进一步在总结以往治沙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推广新能源治沙模式,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规划可再生能源基地。

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逐步走向“向沙要绿、向天要水、向光要电”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能”“生态工业”为一体化的沙漠生态产业体系,使“黄沙”变成“黄金”,实现 “治沙、生态、经济、民生”综合效益。(文/马瑞琴)

相关推荐
鄂尔多斯的国际范之一:快速成长的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

现在的鄂尔多斯空港物流园区正在逐步形成“3+4+N”的产业发展思路,即重点突破现代物流、航空、综合保税3大主导核心产业。

生物质发电:沙草产业新模式

沙柳用来发电,捕集热电厂废弃二氧化碳用来养殖螺旋藻,形成一个闭合循环经济产业链,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公司走出了一条沙草产业三碳经济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