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东至洋湖镇:现代生态农业带来发展好前景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3-04-27 16:50:47

林地空间综合利用,长短结合;生态循环擦亮特色养殖“底色”,变废为肥;农场功能深度拓展,田变课堂……放眼广袤田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洋湖镇现代农业建设方兴未艾,在一次次积极探索和创新尝试中,发展了一批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生态农场,为全镇带来发展好前景,助推乡村振兴。

科技种养 油茶林下巧“掘金”

春意新浓时,来到洋湖镇高山村大庙下的山梁上,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迎风见到一朵朵“丹凤白”“宝庆红”在绿油油的油茶林间巧笑嫣然,摇曳生姿,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难以想象,这片美丽的花园曾是一座杂草丛生、举步维艰的荒山。2017年,张五星兄弟三人齐力开山辟路,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成立和兴家庭农场,发展农业产业。为有效提高山地种植综合效益,探索基地立体开发,该农场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发展“林+花”、“林+药”的新模式,开展油茶套种牡丹、芍药1000余亩,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 

近年来,在农科人才引擎推动下,该基地逐步建立仓储、引入加工器械,探索“牡丹种植+旅游观光+牡丹籽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3个村,5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虫药经济,串起绿色生态“循环链”

“在这里,大镰是我们的朋友”。北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麻鹤垣介绍:“大镰不仅可以入药,它的粪便还可以为我们的有机蔬菜基地提供养分,是我们打造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重要一环。”

让农业种养回归生态属性,是绿色发展共识。据悉,北山村大镰养殖项目总投资60余万元,已建成皖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美洲大蠊养殖基地。该村有机废物纤维化项目与中国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合作,成功申报了“有机废弃物纤维化+再生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围绕秸秆沃土、产业化利用、全量利用,与食用菌棒、大蠊排泄物等废弃物协同利用等进行创新实践,预计年处理和生产2000吨农用基质、有机肥等产品,填补市域产业空白,打造皖西南丘陵山区的“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示范点”。通过种养循环,农业的废弃物实现了废料“生金”,守护了自然生态。

功能延伸,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天色微明,云雾升腾在小山间。笔架山脚下仁龙家庭农场的稻苗抖落叶尖的露水,迎接着第一批“课堂学员”。大家围着农技人员,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在田间地头学习肥水管控、本田除草、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剂剂“良方”。 

“我们每月都会组织农户们来这里观看电教片、交流探讨现代种植技术,再去做好自家的产品,展示咱们现在农民的新形象!”农场主范仁龙自豪地说。 

据他介绍,当前仁龙家庭农场的种植作物包括各类桃树8000余棵,还种植了青檀、牡丹、油茶、瓜蒌等农作物,自主品牌“尧丰畈”香米供不应求,每年能带动周边近30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下一步,洋湖镇将以延链补链强链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一是注重品牌打造,推动“一镇一品”建设走深走实;二是扩规延链,加大瓜蒌、木耳深加工,让“大地”变“工厂”,让“农产品”变“商品”;三是聚焦“数字乡村”建设,搭建电商平台、完善物流仓储体系,扩大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运用。(唐淳梓)

相关推荐
安徽东至:科技赋能 土地生金

日前,走进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吉阳村羊肚菌种植基地,这里一共有296个黑色大棚,正等待着村民们的收割。

安徽东至青山乡:冬种羊肚菌 春收“致富伞”

近日,走进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青山乡叶桥村紫荆蔬菜合作社农业基地,营养袋旁一朵朵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十分喜人,

神木以村企结对为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神木通过实施“村企结对强产业·工农融合促振兴”五年行动,全方位布局工业反哺农业、工农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探索村企共建模式,以村企结对为路径,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户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