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六安金安区:“六条路径”助推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3-05-18 18:35:00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以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六条路径,以产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拓宽“输血”路径,注入产业发展新活力。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出台《金安区发展现代农业奖补办法》《金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金安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年整合涉农资金1亿多元支持“6969”工程和“两强一增”行动,并成立农业投资公司,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与农行、徽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多方筹集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聚焦“优势”路径,点燃产业发展强引擎。围绕金安脆桃、稻渔种养、优质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一批千亩连片、万亩集聚的优势主导产业基地和规模化养殖基地。累计建设水稻“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9.6万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基地7万亩,优质水稻占比超过85%;水果万亩连片示范乡镇4个,智慧化果园6个,脆桃交易市场24个,稻虾千亩以上基地13个;畜禽规模化养殖场260家。2022年实现综合产值70多亿元,其中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产值17.8亿元,稻虾种养面积18万亩、产值12亿元,水果面积18万亩(其中金安脆桃13万亩)、产值16亿元(其中金安脆桃产值13亿元)。

搭建“拎包”路径,夯实产业发展硬基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力推进各类农业园区平台建设,完善园区配套,搭建平台,吸引企业入驻,打造农业产业集聚区。创建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区2个。以木南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目前已入驻各类经营主体达237家,年实现产值37.5亿元。加大金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的资金投入,目前已入驻农产品加工项目5个,投资总额20多亿元。建设金安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入驻企业8家,形成了粮食加工集聚区,年产值超2亿元。

创新“联合”路径,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扶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扩大生产,发挥联农带农机制,促进农民增收。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53家,其中区级以上示范社168家;家庭农场1889家,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28家;农业企业33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3家,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293人。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抱团发展,全区共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支持农业企业依托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覆盖粮油、饲料、肉食品、羽绒、茧丝绸、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涌现出明牛羽绒、珂欣茧业、沃源食品等一批外贸型产业化企业。

打造“融合”路径,构建产业发展大格局。在北部湾区依托省级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淠河湾区为羽翼打造万亩现代农业(蔬菜)观光园;在南部山区发挥绿色原生态优势,积极打造约13万亩金安脆桃为支柱产业的江淮果岭风光带。以九十里山水画廊为主线,拓展多家生态观光园辐射面,打造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观赏点,形成了百花齐放、星罗棋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农业园区为重点,打造“十里果乡”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每年举办桃花节、荷花节、采摘节、金安脆桃展评大赛等四季游金安活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综合营业收入近5亿元。

做强“品牌”路径,打响产业发展金招牌。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优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走品牌发展道路,已培育出“马头小磨麻油”“思古潭锅巴”“张老头粉丝”“六安黄大茶”“三十铺板鸭”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并逐步走向省外。全区“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总数已达到178个,六安黄大茶(金安)、皖西白鹅(金安)、金安脆桃、金安葡萄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通过品牌引领,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姜芸芸)

相关推荐
安徽六安金安区: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六安市金安区高质量推进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建设,全力助推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安徽六安金安区淠东乡:衔接资金激活产业动能

安徽六安市金安区淠东乡素有“蔬菜之乡”之名,以盛产优质蔬菜而闻名。

六安金安区翁墩乡:聚焦“三产”融合“三态” 协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近年来,安徽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坚持系统推进、分类实施、质量优先、融合发展的原则,按照“三态”协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