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上旬,由安徽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阜阳市文化馆、颍上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共同组织的“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颍上花鼓灯专场演出”抵达新疆乌鲁木齐开展“文化润疆”活动,分别在乌鲁木齐市大巴扎、昌吉回族自治州天山天池、吐鲁番葡萄沟、新疆兵团石河子等地开展了四场“颍上花鼓灯专场演出”。通过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颍上花鼓灯作为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民俗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东方芭蕾”。2006年,颍上花鼓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主要展现沿淮地区的风情风貌,以及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文化润疆”演出活动中,每一场演出都伴随着一阵热闹欢腾的《淮河锣鼓》开场,身着颍淮地方特色服装的花鼓灯演员踩着鼓点,集中展示了颍上花鼓灯“三场(大花场、小花场、游场)”与“三抢(抢板凳、抢手绢、抢扇子)”部分传统经典剧目及颍上民间故事的表演。颍上花鼓灯舞蹈动感特强,节奏紧促有力,动作韵味十足,速度快捷敏锐,架势变换频繁,表演场面炽热欢腾,演员情绪欢快激昂,唱腔粗犷高亢,整个演出气氛堂皇富丽,地方特色浓郁。表达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良好愿望,展现淮河儿女的礼义风情、勤劳勇敢,表现青年男女纯真、朴实的爱情,体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著与向往。观众们被经典的舞蹈和传统的音乐所吸引,让新疆干群,享受到了淮河文化盛宴。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掌声不断,当地文化和宣传部门对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报导与宣传,深入地推动了各族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此次“文化润疆”活动是安徽颍上花鼓灯首次入疆表演,不仅是对颍上花鼓灯的传承和推广,也是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的重要措施。通过“文化润疆”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动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互鉴交融,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引导各族群众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传颂者。
6月13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颍上花鼓灯专场演出”团队圆满完成赴疆演出任务。 “这次参加活动的演员共47人,年龄最大的28岁,最小的16岁,也是目前全省最年轻的团队,集中展示了颍上花鼓灯的传统剧目和新创剧目,有荣获全国群星奖节目的《淮水欢歌》,还有荣获全省群星奖节目的《管仲故里闹花灯》。”安徽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朱传奇说。(徐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