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东至:育秧开启“工厂化” 农民增收“有保障”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3-06-20 16:33:50

夏至即至,眼下中稻陆续进入育秧期。摆盘、浇水、调温……近日,在安徽池州市东至龙泉镇的华仁家庭农场内,工人正在忙碌着,一盘盘秧苗在循环机上行走,各种检测数据一目了然,育苗机器上,水稻秧苗根根挺拔、长势极好。

通过手机上的远程控制系统,华仁家庭农场负责人邱本仁轻点手指,不到10秒钟,大棚里的水肥一体化自动喷淋系统就开始运转起来。在水雾的滋润下,秧苗浑身上下挂满了细密的水珠,显得愈发青翠。 “育秧中心采用物联网系统进行整体操控,所有设施均被纳入一张‘网’管理,标准化流水作业,可以按需实现水肥控制,平时可在手机上进行操作。”该管理人员介绍,一个人可以同时管理7台循环运动式育苗床,一次可育1200亩秧苗。

“相比传统育秧,工厂化育秧在时间、温度、密度等方面都能进行精准控制,可有效避免病虫害和不利天气等影响。目前,育秧中心已实现秧苗对光、热、水、气、肥各要素需求,实现浸种、催芽、繁育全过程生产标准化。采用立体多层、循环运动式育秧,土地利用率是传统育秧的42倍,有效解决了中晚稻育秧与早稻争地问题。传统育秧需要30天左右,现在25天左右就能移栽到农田。” 邱本仁介绍。

对于古楼村粮食种植大户陈松林而言,集中育秧工厂的育秧,能让他今年170多亩水稻的“双抢”压力减轻不少。

“以前我在田里育秧,条件简陋,风险大,遇到恶劣天气,坏种、烂苗的现象时常发生,不仅出苗时间长,质量也难保障。” 陈松林说,如今,直接从工厂订购机插秧苗,质量稳定、可靠,更便于机械化作业。今年,他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70多亩。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了高科技的加持,育秧再也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活,而是工厂化生产的技术活和脑力活。

据了解,龙泉镇坚持向外引智强农,着力打造数字农业,推进水稻生产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用科技赋能农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龙泉镇现有33个工厂化育秧大棚,育秧大棚占地面积30亩,计划育秧代插服务将达到15000亩。水稻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6000亩。每亩可节约用工成本100元,每亩增收150元,累计为农民增收132万元,从而带动了稳定了当地粮食生产。

沃土之下,丰收的希望正在这个夏天里,悄然孕育。(黄小云   凌岚)

相关推荐
安徽东至:以工代赈助力农民增收“有道”

据悉,东至县按照“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原则,从前期通过评审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选取尧渡镇新建标段作为以工代赈方式试点,引导项目区当地群众发挥主体作用,参与项目建设、监督,实现家门口就业、学技能务工、建项目增收,推进工程质量提高。

安徽东至县举办首届“在东至 仰望星空”山野露营节

8月31日晚,“在东至 仰望星空”山野露营节于在安徽池州东至县星空之城盛大启幕。

安徽东至尧渡镇:多渠道收集民情民意 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动力

小小“现场会”,还成功助推宣讲实效化,成为乡村振兴项目发展的“推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