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工资又到账了,这半年挣了21800元。”因家庭原因不能外出务工的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王寨镇苏庄村村民宋德超高兴地说,这个在家门口实施的“好项目”不光使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还让群众赚到了钱。
2022年以来,萧县始终坚守“赈”的初心,严格遵循“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就业带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深刻把握“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政策内涵,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陆续实施了萧县王寨镇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萧县杨楼镇村级道路改扩建项目等,共带动606人务工,发放劳务报酬339.16万元。
精心组织项目谋划。要确保赈济效应有效发挥,在项目谋划之处必须将以工代赈的政策初心贯穿其中,根据群众务工需求摸底调查结果和当地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建设需求,在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的区域谋划以工代赈项目。对各乡镇拟申报的项目全覆盖开展前置性审查,重点审查“赈”的作用要求落实情况、项目前期手续完备情况、资金投向范围合规情况。确保所申报项目内容均符合资金投向范围,劳务报酬预计发放数额等“赈”的作用均达到比例要求。
着力抓好项目实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切实解决以工代赈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萧县发展改革委适时召开以工代赈工作推进会议,及时了解掌握各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为业主和施工单位提供切实可靠的指导。通过常规调度和现场调研,跟踪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各乡镇人民政府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并安排专员对接,强化沟通协调,主动组织务工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在劳务报酬发放方面,萧县建立统一规范的务工台账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通过“一卡通”平台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弄虚作假行为。在项目竣工验收时,将劳务报酬支付标准、金额和发放台账作为验收重要依据,并对项目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持续发挥项目成效。切实开展技能培训,对有意愿参与工程建设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延伸扩大就业容量。以工代赈受益面大、带动效应强,能为当地群众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脱贫人口等低收入人群提供务工岗位,是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户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