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发于鄂尔多斯在线,素材仅供参考)
“治国先治水,治水即治国,是鲧所以亡,禹所以兴也”。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兴修水利作为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来抓。杭锦旗丘陵山区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杭锦旗不断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累计投入1.54亿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964平方公里。如今,杭锦旗山川换颜、水土重生,实现了从荒山到绿洲的华丽蜕变。
塔然高勒地区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山区,干旱少雨、草牧场退化、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情况不容乐观。对于水土流失的危害,当地村民深有感触:“以前这个地区每年的下雨天屈指可数,山头裸露,植被稀疏,种养殖产业难有起色。遇到下雨天,泥沙就伴着雨水冲了下来,房前屋后的沟渠逐年向外拓宽,严重的时候都能把耕地冲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土流失治理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更是守护百姓家园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杭锦旗通过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淤地坝试点工程、十大孔兑沙棘生态减沙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返还治理精品工程等一系列水土保持工程,累计发展水土保持林2229平方公里,经济林47平方公里,人工种草692平方公里,封禁治理面积991平方公里,完成骨干、中型、小型淤地坝70座。
山川美了,百姓富了。通过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进一步激发了生态建设的内生动力,水土流失态势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从而改变了农牧民看天吃饭的种养殖模式,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享受到了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当记者来到塔然高勒管委会塔然高勒村时,当地村民张虎豹正在灌溉玉米。眼下已快到丰收时节,张虎豹的3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这个朴实的庄稼汉脸上。据张虎豹说到:“在水利项目实施之前,加上当地干旱少雨,每年种植的玉米基本上没有什么收成,而现在水利上给打了大口井,铺了滴灌,平均每亩增加玉米产量300公斤。”
“自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实施后,共新增大口井77处,主要优先于贫困户,然后逐年向当地普通农牧户覆盖,不断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塔然高勒水保站负责人如是说。
新增综合治理面积36平方公里,水源工程86处、节水灌溉63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2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饲草料玉米、共增加产量108.6万公斤……一组组数据充分体现了我旗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探索和努力,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后,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现已变成农牧民的致富良田,在改良土地的同时,节水和节能效益也有明显提升,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水土保持实施后,带给百姓的不只有绿水青山,更多地是金山银山。
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前行来到沟掌骨干坝,一条条沟壑郁郁葱葱分列两侧,绿色美景尽收眼底。如果不是专程来到塔然高勒地区,很难了解到这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的过往。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河道中修建的以拦泥、淤地为目的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我旗水土保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杭锦旗共建成淤地坝70座,总坝控面积177平方公里。通过兴建淤地坝工程,基本控制了全流域的泥沙流而不失,对保护下游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
拦住泥沙,守住土地。杭锦旗逐渐探索出一条“一坝一塘、引水上梁”的发展模式,在增加了基本农田面积的同时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坝系建设成效显著。
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更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力保证。如今,杭锦旗不断创新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如涓涓细流,汇入杭锦大地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