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河湖面貌焕然一新,河湖水质日益提升……为守护一方绿水青山,统筹推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安徽宿州埇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建立区、镇、村三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统筹做好水环境“治、建、管”各项措施,水生态修复效果明显,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11月8日,迎着清晨的阳光,在埇桥区沱河芦岭镇相王村段,廖恒华早早就来到沱河岸边,沿河岸线徒步巡视,看到垃圾杂物,顺手捡起拿在手里。像这样的巡河活动,廖恒华每周都会进行。
廖恒华是芦岭镇相王村的党总支书记、村长,也是村级河长,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周定期巡河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每周我都会到沱河、芦岭湖的生态廊道走一走、看一看,看到河岸边有些生活垃圾顺手就捡拾带走了。”廖恒华介绍,有时候看河道内有大型漂浮物水草之类的,就需要跟镇河长办报备,再派遣专门的清洁队来进行清理。
几年下来,河边的一草一木以及河道水质的点滴变化,他都了然于心,也带动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爱河、护河的队伍中。
芦岭镇沱南社区与相王村依水相依,沱河与芦岭湖同样是其辖区内的重要管护水域,芦岭湖更是当地的饮用水的水源地。闵庆龙是沱南社区的居民,对于这一片的水域水质变化也是非常关注,经常跟随志愿服务队参与河道清洁活动。
闵庆龙表示:“我们社区每个月都会组织两到三次的集中河道清理活动,我没事的时候也会积极参加志愿队伍,跟随专业的清洁队参加行动,为芦岭镇水资源的保护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的芦岭镇每一条河都有河长来管,每一处湖都有湖长来护,每一位河湖长都行走在治水、管水、护水的路上,全力做好河湖环境综合治理各项工作。
芦岭镇水利站站长魏佳升介绍:“实行河长制以来,全镇设立镇级河长14名,村级河长12名,护河员11名,每年镇村两级河长能巡河四百余次,全镇河湖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芦岭镇辖区内水域面积较大,沱河流经全镇8个村居,还有各塌陷区形成的水域,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利用意义重大。芦岭镇副镇长陈海楠表示:“下一步,芦岭镇将继续常态长效地落实好河长制度,贯彻落实河道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群众保护河道环境的意识,提高全镇的生态颜值,树立芦岭的美好面貌。”
据了解,自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埇桥区在全区范围内,围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域岸线管护以及水污染防治等河湖长制工作任务,聚焦河湖生态,扎实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已完善了责任体系,强化了河湖系统治理,夯实了管护基础,形成了治水合力。
“全区设立区镇村三级河湖长708名,各级河湖长形成了协调有序、监管有力、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的治理机制。”区水利局河长办主任孙建华说道,目前,埇桥区逐步推行了“河湖长+警长”“河湖长+检察长”“民间河长”公益护河员、志愿服务队等多形式的护河、治河队伍,进一步促进全区河湖长制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最终将逐步打造成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河湖新面貌,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张士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