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特稿|乡村美育的“拥抱”之旅——专访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

来源:新华财经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3-12-01 14:43:35

2023年初冬,北京东部的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记者见到了杨澜。

中国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中国著名女主持人、资深媒体人、企业家,阳光媒体集团主席、董事长、中慈联副会长、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创始人……

不过,杨澜当下的标签似乎更集中在如何有效赋能乡村学校的美育实践,专注于如何通过美育教育解决当代儿童因为情感匮乏而导致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出现的种种问题。

新华财经总编辑王涛专访杨澜

契机 情感的陪伴和成长

杨澜成立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主要源于两个契机,一是2016年慈善法的颁布,二是基于之前七八年的公益实践。

作为知名人士,杨澜其实很早就开始有意识的去做公益,早在2006年就在香港成立了阳光文化基金会,做慈善文化的国际推广,也包括教育、扶贫、救灾等。

但是专注于儿童美育,则来自于杨澜对于儿童,尤其是乡村儿童需求的关注。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的创立使其更加专注于这一领域。

“情感缺失比物质匮乏更加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我们觉得需要聚焦在儿童美育,特别是针对那些缺少资源的儿童群体。”杨澜表示。

杨澜表示,用美育作为一种手段,去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更充满爱的情感和健康的人生,美育就变成一个初衷,而且很坚定走了将近10年。通过美育来解决当代儿童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的儿童的情感匮乏的问题,非常值得做,而且可以做、能够做得好。

杨澜最近写了一本书叫《幸福力》,其实就是针对大家普遍的心理状况的担忧。

“美育实际上是关于心灵的成长,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技能,也不是一个知识的灌输。”杨澜说。

她认为,当前社会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放大到一个至高的地位,但是通过美育和艺术,实际上让孩子能够有情感的成长。音乐美术不应作为一个技能在培养,而应该是心灵的教育,是情感的需求,艺术能够激发孩子的情感,让他观察、想象、表达、创造和他人进行连接。

挑战 认知的偏差与固执

乡村教育与美育有什么关系?

两者似乎并不搭边,一个是需要帮扶的领域,一个似乎是更高层面的追求,一个是物资匮乏的代表,一个是精神富足的象征,这似乎是社会对乡村和美育的固有印象。这也是杨澜当前推广乡村美育最大的挑战。

“我们做了这十几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人们认知的挑战。”杨澜表示。

一方面公众对于公益的认知目前更多的共识集中在危难险峻的事情,比如公益就是救灾扶贫、抗震抗洪,这些是比较显性的公益,但公益绝不仅仅局限在此,美育是关注人的心灵和情感,不是那么紧迫但却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公众对于美育这个概念本身的认知也有偏差。更多人对于美育的理解是一个机械的、应试的、技术的学习过程,认为美育就是生活富足之后唱唱歌跳跳舞,并没有把美育看作是情感的成长和心灵成长。

“因为认知的鸿沟,使得我们要花很多精力去解释为什么要做,当然也会牵扯到筹资的困难,因为大家会觉得先去救灾,美育可以慢慢来,对这个重要性认识并不充分。”杨澜表示。

美育并不是教孩子怎么画一幅画或者唱一首歌,这些都是技能,美育是让孩子的心灵能够敞开,在接受美育的过程中,情感得到成长、得到陪伴、得到抚慰,然后得到了潜能发挥而带来的喜悦。这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多年持之以恒的追求。

“就是你真的能够看到孩子眼里,从暗淡的、隔膜的、有距离的,到能感受到眼里在发光。没有比这个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了。”杨澜说。

很多人总觉得乡村的孩子因为生活条件不够好,就只会关注能够带来收入的事情。在杨澜的认知里,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他们都需要情感,每一个孩子都是宝藏。

连接 唤醒的心灵与创造

杨澜其实是在用美育作为一个切口,去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去能够连接自然、连接他人,包括连接自己的内心。

随着社会发展,尽管现在各种联系的手段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便利,但是人和人的连接却越来越缺乏。“这是个人和人之间连接缺失的时代,而且愈发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一个人从生存到安全,再到需要爱和尊重,最终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相应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是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物质会给人们带来很强的成就感和精神价值,但此后对于精神文化和情感的需求大大增强。当前的竞争加剧,给成人和儿童都带来了巨大的焦虑和心理压力。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为此做了两个最核心的儿童美育项目。一个叫“爱的启蒙”,因为关注到情感,最核心的就是爱自己的生命、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故乡、爱自然、爱自己的梦想。

“我们在做用美来唤醒沉睡的心灵,让孩子知道为什么叫爱的启蒙,为什么叫拥抱?”杨澜说。

第二个乡村美育项目拥抱,就是连接。一个艺术家和一个乡村的孩子可以热情的拥抱在一起,因为他们共同完成了一件作品,校长和孩子可以拥抱在一起,家长可以和老师拥抱在一起,这是重新建立人和人之间真实情感的连接。

456.jpg

乡村美育计划 贵州乡村学校美育共创实践作品《拥抱·稻草人》

这两个项目非常鲜明地说明了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要做美育这一领域。

文化 根植的体验与认同

“文化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是需要体验和参与,只有参与、体验和创造,才能真正形成认同,真正属于你。”杨澜说。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推动的“拥抱-乡村美育计划”以及“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公益项目正是如此,文化的认同是一个共创的过程,不是在博物馆里或者剧院里才叫艺术和文化,美育的教育是融于民风之中,是从土地里找出来的,根植于体验之中。

“拥抱-乡村美育计划”在湖南乡村学校的共创内容是去丈量自己的家,要孩子们用当地的陶土烧制建造自己的家,然后作为容器,种上绿植美化校园。

789.jpg

乡村美育计划湖南乡村学校项目,孩子们用陶土建造一个自己心中美好的家

项目的艺术家志愿者和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家做采访,是什么时候建的,是什么时候搬到这个地方来的,拿尺子去量自己家,长宽高是多少,屋顶是斜坡是多少,实际上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在跨学科学习,学了数学,也学了历史,也有像新闻记者一样的采访和整理。

“让孩子去和历史、去和自己的家庭、去和当地的文化产生真正的连接,所以有一些孩子就非常有感触。”杨澜说。孩子们用陶土建造一个自己心中美好的家,会发现家家户户都不一样,通过参与、体验、创造,他们拥有了文化,这是他的文化,而不是某个专家或者论文里的文化。

最终,孩子们做的“家”种上绿植变成了花盆,把学校里一面墙变成了充满了美好情感的风景线,孩子们还在不断的照料和装饰他们自己心中最美的家园。

1011.jpg

乡村美育计划湖南乡村学校项目,孩子们做的“家”种上绿植变成了花盆

杨澜认为,这个其实才是真正的美育,让孩子们认知到文化根植在村庄中,学校里的每一个人都情感相连,一所学校或者一个村庄就是像一棵树,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够枝繁叶茂。

“我一直认为美育不是术,而是道。他学会丈量,学会画画,学会雕塑,这些都是手段,但是最后表达的是一种内心的爱和与他人的连接。他发现了自己,而且和自然、和别人、和周围的环境、和文化产生了连接。”杨澜说。

组团 公益的产品与生态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十年来在乡村学校美育教育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经验。

公益不仅仅是有一颗爱心就可以做好,公益是以接受者为导向反推的过程,不是一厢情愿的单方向的给与。杨澜认为做公益慈善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就是产品思维、用户思维。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规模并不算大,但属于能力专有型基金会,把公益项目打造成实用标准化的公益优质产品,比如“爱的启蒙”儿童美育课程的打磨是经过了10年的实践磨练。杨澜对公益产品的复制推广秉承开放态度,她希望未来把这些好的公益理念和有效的公益产品复制推广。

“我们希望好的理念和好的产品能够得到复制,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更多的乡村学校从中受益。”杨澜说。

杨澜很认同“组团来公益”的理念,公益需要这种开放性和合作性,任何一家基金会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我当时提出的理念是要建立中国慈善公益的热带雨林,都是白杨树,都是落叶松,那不是生态系统。”杨澜表示,你是一朵花,我是一棵树,他是一条藤,各有价值,各司其职,公益应该是一个组团的生态系统。

慈善就是这样,既存在于宏大的叙事之下,更存在于生活的细微之中。

“不需要每个人同时做同样的事情,每个人或者机构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杨澜表示,像任何产业一样,做公益也要打通价值链,形成生态系统。

这也是杨澜一直以来的期待。


相关推荐
“2024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公益毅行暨第7届寿仙谷关爱肿瘤学子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4月13日上午,在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来临之际,“2024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公益毅行暨第7届寿仙谷关爱肿瘤学子公益行动启动仪式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

看共创戏剧 共建美育未来 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的慈善之夜

“我有一双彩色的翅膀,她守护着我,每一片闪光的鳞,都是我一滴即将落地,山一样的梦想。”在北京的这个冬天,舞台上的彝族小朋友化身玉鸟,飞过山海桑田,彝族狮虎舞在石林前威武穿行,山茶开出美丽的花朵,草绳编织成帽,从四面八方将所有人连接在一起。

中国银联参与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荒漠化治理秋季植树造林公益活动

10月24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联合中国银联青海分公司、青海龙羊湖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河上游龙羊湖南岸地区举行荒漠化治理秋季植树造林公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