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以瓷为媒,匠心至美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黄新培 2023-12-20 20:53:36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浪潮之中,江西卫视以景德镇陶瓷文化为入口,以华夏匠心传承、礼仪文化为纽带,在2023年岁末精心打造了文化类季播节目《中国礼·陶瓷季》,为广大观众带来了立意高远、以情动人的文化盛宴。

图片1.jpg

一、小切口,大格局

从《中国礼·陶瓷季》的命名着眼,就可以了解主创团队在立意时的巧思。主标题“中国礼”,起笔“中国”,落笔为“礼”。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我们经常使用的“华夏”这个词,其中就包含着礼仪的意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可以说,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来源。钱穆曾言:“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是一个具有包孕性的概念,可以视为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入口,节目组选择的“礼”,侧重于以礼相待、礼尚往来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侧面,而这一精神至今依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由此而言,节目组选择“中国礼”统领节目,可谓颇有深意、慧眼独具。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核,是相当抽象、极其复杂的,正如《礼记·仲尼燕居》中所载,“子曰:礼也者,理也”,礼的内涵和外延既包括日常实践,又包括道德观念,这就给节目创作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选择恰当的切口,以合适的节目容量,适当的节目编排,清晰直观地呈现“礼”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意蕴。可以看到,节目组选择“以瓷为媒”,立足江西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优势,以“陶瓷”为入口,展现中国礼的美学内涵和文化意蕴。从节目视觉呈现的最终效果来看,陶瓷确实是一个非常恰当的“载体”——陶瓷本身就是可以触碰的物质媒介,而江西景德镇陶瓷更见证着中华文明之中传承至今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情趣。无论是蓝白相间的青花瓷风格片头,还是第一期节目中每位陶瓷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亦或是第二期节目以来诸位陶瓷艺术家及团队精心制作并呈现的“中国礼”,节目中每一个和陶瓷相关的元素都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视觉感受。

图片2.jpg

《中国礼·陶瓷季》主理团成员

节目中“中国礼”和“陶瓷”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互相成就,共同构成了节目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的美好内涵。中国是最先发明瓷器的国家,陶瓷也是古代丝绸之路货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中的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是同一个词,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在历史上,陶瓷始终是中国对外交流中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自新中国成立后,陶瓷更是频频作为国礼,架起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从节目形态上来看,《中国礼·陶瓷季》召集16位国内外优秀陶瓷艺术家,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的国际友人定制瓷礼,节目中的“中国礼”与“陶瓷”互为映衬,以开放包容的博大气象,共同构成了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心圆。

二、聚匠心,致真情

近年来,许多文艺工作者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用心用情创作出了一系列文化类节目。文化类节目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可以发现,不少文化类节目以文字、典籍、文物、音乐、舞蹈等文化符号为入手点,以戏剧、影视、访谈等形式为补充,凸显文化观念,在“有形之象”和“无形之意”之间游刃有余、谱写华章。可以看到,《中国礼·陶瓷季》在节目中处理的也是这样一对关系,但节目的创新之处在于:节目组尝试通过合理编排结构,以显性和隐形两条线索来呈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图片3.jpg

显性的线索前已有述,可以在《中国礼·陶瓷季》的题目中略窥一斑。而隐形的线索则来自于节目的主题——“匠心,致真情”。从节目构成上来看,《中国礼·陶瓷季》共10期,第一期节目为序章,主要记录16位陶瓷艺术家见面、分组的情况;中间8期为节目的主体部分,陶瓷艺术家们两人一组,同题竞技,分别为8位“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友人创作“中国礼”;最后一期节目则为尾声,记录将8件中国礼分别赠送到8位国际友人手上的过程。在第二期至第九期中,每一期节目都包含着两组故事,第一组故事来自中国礼委托人的叙述,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友好国家民心相通的暖心故事;第二组故事则更加内隐,是借由陶瓷艺术家在一个月中制作中国礼陶瓷艺术品的过程,讲述独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故事。

图片4.jpg

左:杨澜  右一右二:四川省绵阳市先锋路诗琳通公主小学的委托人

每一件中国礼背后,都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第二期中,来自四川省绵阳市先锋路诗琳通公主小学的委托人讲述了这样的故事: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小学损毁严重,中泰友好使者诗琳通公主个人捐赠1100万元人民币帮助学校重建。第三期中,中国援外医疗队代表讲述了哈达夫人和江西援助突尼斯医疗队成员间多年的友好交往历程。这些在民间交往中熠熠生辉的真情故事,见证着中国和“一带一路”友好国家的世代友谊。

图片5.jpg

左: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 中:杨澜 右:陶瓷艺术家熊志华

图片6.jpg

陶瓷艺术家刘伟作品(该作品已作为“中国礼”赠送给泰国诗琳通公主)

图片7.jpg

陶瓷艺术家熊智华作品

每一期节目也会通过两位陶瓷艺术家,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比如,第二期的关键词可以视为“传承”,节目用大量的笔墨展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及学艺21年的徒弟熊志华二人的师徒情谊。通过跟拍和采访,观众可以看到陶瓷艺术家真实的创作和生活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徒弟熊志华在遇到创作瓶颈时,会给师傅刘伟打一

个电话,请师傅指点一二,师傅也并不在意一时输赢,始终对徒弟倾囊相授——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就在于师傅的言传身教,徒弟的切磋琢磨。节目通过师徒交往的真实细节上升至中华传统匠作体系、道德观念,这样的讲述方式,最易入心入情。

三、接地气,巧融合

《中国礼·陶瓷季》聚焦于中国瓷都——江西景德镇。对于“陶瓷季”而言,景德镇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景德镇因瓷而生,而无数陶瓷手艺人、传承者也在此而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培养了大批学院派的创作者和理论家,无数陶瓷文创产业园、工坊、企业、工厂在这里生根发芽,节目中的16位陶瓷艺术家都钟情于此处。近来,景德镇频频破圈出圈,成为了文旅行业和互联网上的“流量王者”,在第一期中,节目组大胆选用在表情包界和黄金周朋友圈双双大火的“无语菩萨”,利用更“亲民”的元素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随后通过专家的介绍和讨论,展示瓷器背后的深层意蕴——原来,这件瓷器藏于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是瓷器艺术大师曾龙升所作《釉下加彩十八罗汉塑像》中的一件,名为“沉思罗汉”。文化类节目的根基在于文化普及和文化传播,节目以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与玲珑瓷为线,串联起陶瓷的制作工艺、技术及流程,这些内容对于一般观众而言非常陌生,节目组便会通过添加“陶瓷小贴士”等方式补充相关知识。《中国礼·陶瓷季》一改类似节目常有的严肃面孔,先开门迎客,再娓娓道来,达成了娱乐性、艺术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图片8.jpg

玲珑瓷非遗传承人吕雅婷

图片9.jpg

粉彩非遗传承人徐志军

更接地气的是,节目不仅展现陶瓷艺术家们作为“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企业家”光鲜亮丽的一面,更显现出了他们在钻研技艺时遇到的挑战。比如,在第三期中,“90后女总裁”,玲珑瓷非遗传承人吕雅婷选择用70块瓷板实验平面雕刻,设计好的图样因制作难度过高,在生产过程中频频碎裂。“80后企业家”,粉彩非遗传承人徐志军携团队制作直径60厘米的折沿盘,烧了10个,破了9个。节目主理人,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会长吕品昌在看到陶瓷艺术家直面困难时点评道:“这经常的事儿了”。节目注重展现在传承和创新中成长的手艺人的不易,极易引发观众理解与共情,并由此点出节目第三期的主题:“以技为刃,大胆创新”,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图片10.jpg

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吕品昌

引人注目的还有节目传播方式的变革。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之中,《中国礼·陶瓷季》不仅在江西卫视播出,还在学习强国、B站、爱奇艺、优酷、腾讯、搜狐、今视频上线。在网络平台上,“竟然B站能看,我赣真的在努力”,“啊?你怎么知道我放假想去景德镇的”等网友评论映入眼帘,从中亦可窥见文化类节目和文旅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时代趋势。

图片11.jpg

《中国礼·陶瓷季》节目录制现场

综上而言,江西卫视《中国礼·陶瓷季》在节目选题、叙事方式、媒介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找寻到了立足地方特色的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之路。“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会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谢雨新)

相关推荐
中国陶瓷文化展在悉尼开幕

由江西省博物馆和悉尼中国文化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陶瓷文化展”23日在悉尼中国文化中心成功开幕。

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展

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举行“瓷上风景——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展”,展出16位景德镇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家创作的16件作品。

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在德国精彩亮相

3月20日,“丝路瓷行”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特展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45件具有代表性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惊艳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