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蚌埠:创新运用开发EOD模式 打造淮河生态综合治理样板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2-21 20:49:26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流域中游,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定位的淮河流域区域性中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原经济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高度叠加。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治淮”到“靓淮”,蚌埠借鉴和运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优势,实现经济效益、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增值,用绿色发展为淮河流域城市治理,树立了一个新样本。

推动生态资源变为绿色资产 释放经济效益

瀑布、草坪、沙滩……初春时节的淮河蚌埠主城区段生机勃勃,意气风发。不见堆积如山的砂场和条块分割的滩涂地,淮河蚌埠段向着更“靓”的未来进发。

“EOD模式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项目实践,蚌埠市运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创新实施‘靓淮河’工程,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蚌埠样本。”蚌埠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生态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面临着总体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不畅、自我造血功能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心城市,蚌埠市过去主城区淮河段面临着洪水下泄不畅、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治理投入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蚌埠这个沿淮城市而言,淮河治理关系着城市未来。

为此,蚌埠市探索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组建“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生态环境开发融资平台,注入水资源、沙石资源、土地资源、工程资源等有效可变现资源,总资产达207亿元,切实让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

通过编制项目申请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资金,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长期低息贷款,多元筹资,深入推进“靓淮河”工程。目前,已治理淮河岸线8公里,投资概算9.35亿元,因“天帮忙、人努力”以及建材价格低廉,实际投资仅为5.6亿元,节省3亿多元,将过去“脏乱差集中带”打造成贯穿东西的“城市绿肺”“生态绿轴”和“城市中心公园”,带动周边土地出让收益大幅提升,并依靠发展收益反哺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可实现居住、商业商务、产业三大类出让收益总计超70亿元,以“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提升排涝灌溉供水蓄水能力 释放防洪效益

淮水汤汤,奔流不息,曾给淮河两推进了“发展保护协同共进”的拥河发展城市模式。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挖掘生态经济价值,持续改善淮河沿岸面貌,显著提升中心城区形象,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和经济布局,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

历史上的淮河是一条极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一条河,一座城,时间轮转,从“治淮”到“靓淮”,幸福河湖的模样越发清晰。

据蚌埠“靓淮河”水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冉凡荣介绍,通过对淮河河道切滩、拓槽、疏浚、清淤,完成土方480万方,淮河主河道拓宽至500米左右,主河槽泄洪断面增大30%,河道蓄水能力新增480万方。利用350万方切滩弃土加固堤坝背水面,把原有10米宽堤顶加宽至35—65米不等,形成“超级堤防”,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减轻汛期防洪压力,确保城市安澜。

在城市东部,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已经展露英姿。作为“靓淮河”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龙子河口枢纽设计抽排、自排流量均为每秒80立方米,建成后城市排涝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同时每秒新增8立方米的灌溉补水功能,既能提高沿岸农田灌溉保证率,又能有效改善龙子湖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彻底解决汛期暴雨造成的“城市看海”、方邱湖片区排涝灌溉难等一系列问题。

在备受关注的淮河航道建设方面,工程将淮河主航道由原来的12米高程,通过河道切滩、拓宽、挖深、疏浚等措施,下沉至8米高程,航道拓宽挖深使运能大幅增加,淮河主航道由三级航道升为二级航道,打通了蚌埠乃至皖北地区融合长三角物流通道,加快淮河水运航向资源共享、港口城市互联互通。

塑造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生态格局 释放生态效益

淮河穿城而过,过去对于蚌埠人来说,近水却难亲水,人和水隔着万千屏障。

“靓淮河”工程利用130万方切滩弃土,将堤防迎水面护坡调整为大缓坡,阶梯式利用滩涂地,枯水期变城市公园,丰水期过洪,充分利用淮河丰水期短、枯水期长、丰枯水位变化大的特点,重塑滩地形态,形成了水、城、人相依相融的生态格局。

绿色是最美的底色。“靓淮河”工程坚持凡土必绿、能绿尽绿、优化树种、贯通水系、栽植水草、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增大滩地内水体和绿化面积,强化水体自净能力,累计新增水面2600亩,新增城市绿地1.2万亩,年净化污水约1.2亿吨。

从“治淮”到“靓淮”,蚌埠大手笔推进“靓淮河”工程,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等一系列举措,充分挖掘淮河的生态经济价值,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时至今日,淮河两岸推进了“发展保护协同共进”的拥河发展城市模式。通过生态系统治理、沿线路网建设、区域环境更新,挖掘生态经济价值,持续改善淮河沿岸面貌,显著提升中心城区形象,不断优化城市格局和经济布局,推动人气向沿岸集聚、商业布点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动两岸商业、文化、观光、健身、养生、旅游等产业,形成拥河发展的新形态。

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城市会客厅。

坚持还水于民还绿于民  释放社会效益

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2023年10月18日,蚌埠市民期盼十多年的延安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工动员会在淮河北岸举行。延安路淮河大桥的建设吹响了“珠城”蚌埠从“跨河发展”“依河发展”迈向“拥河发展”的号角。

拥河!拥河!全市上下凝聚共识,聚焦“拥河发展”战略,加快实施“靓淮河”工程,大力推进延安路淮河大桥、司马庄路淮河大桥、黄疃窑淮河大桥等建设,聚力打造淮河北岸新的城市组团及核心片区建设,奋力实现南北融通、拥河发展“三步曲”。

坚持把“靓淮河”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为建设现代化幸福蚌埠注入新的动能。在调研“靓淮河”工程进度时,市委书记黄晓武多次强调,“靓淮河”是蚌埠加快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上下多年来的共同心愿。岁末的一场冬雪,淮河两岸银装素裹,淮河大堤成为广大市民的“欢乐场”,外地游客、返乡人员纷纷“点赞”。

沿着淮河岸线,蚌埠正依托“靓淮河”26公里历史文化轴线,兼顾普惠民生的文化工程与引领转型的文化品牌塑造,将蚌埠3万年前的古菱齿象、7300年前双墩文化、5500年前大汶口文化、4200年前大禹文化等,通过雕塑、小品、主题公园等多种艺术形式,沿河布点,打造千里淮河文化长廊。依托迎水面地块,建设篮球、网球、足球等体育场地共15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万人,成为蚌埠市民休闲娱乐锻炼养生的临水健身基地、滨河体育公园,也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河道型外滩体育公园。围绕五彩阡陌、古镇新街、城市阳台、淮畔剧场以及铁路、淮河文化公园等景点,广泛开展文旅项目招商,在“靓淮河”建设区域已陆续落地骑行步道、索道、热气球、马拉松等休闲项目,在极大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的同时,推动蚌埠由“网红”变“长红”。

水润珠城,泽被万物。实现了“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的科学治理城市体系。统筹推进治水、管水、保水、护水和兴水工作,增强淮河蚌埠主城区段的生态、防洪、人文、经济等功能,进一步实现“水清、河畅、堤固、岸绿、景美、人和、业兴”的有机统一,聚集了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的叠加效应,为淮河流域的水生态系统治理提供了“蚌埠方案”。

从“治”到“靓”,一字之变,让曾经饱受水患之苦的两岸人民真切感受了淮河“母亲河”焕发的魅力。(杨晓明/文   陈昂/摄)

相关推荐
安徽蚌埠积极开展“春风行动”精准发力促就业

2023年12月开始,蚌埠市人社部门创新方法、精准服务,深入开展服务劳动者求职和企业用工的“春风行动”。

安徽五蒙高速沱湖特大桥盖梁施工圆满结束

1月29日下午,五蒙高速施工现场再传捷报。随着沱湖特大桥51号左幅盖梁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顺利完成全部盖梁浇筑。

安徽蚌埠:160家企业携6000个岗位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智汇珠城“材”造未来——新材料产业暨人才对接专场招聘会在安徽蚌埠市淮河文化广场举行,为众多求职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