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安徽东至:一稻收两季 泥里再生“金”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马祥平 2024-04-18 19:56:37

“哒哒哒……”4月16日,在安徽池州市东至县胜利镇姜东村高标准农田里,数台插秧机正轰鸣着来回穿梭,掀起浓浓的泥土气息,一株株葱翠的早稻秧苗从秧盘上快速滑落,整整齐齐地“跳”进水田,身着绿“妆”的水田焕发起勃勃生机。

春日胜黄金,耕管正当时。连日来,该县各乡镇紧锣密鼓地忙着早稻秧的起苗、运苗、插秧。广袤田野里,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机等机械轰鸣,奏响了一首首乡村振兴“春耕生产奋进曲”。

“这几天雨水多,田里积水要及时排掉,防止秧苗飘起来。秧苗扎根后,要保持浅水状态,可以减少杂草的危害……”胜利镇农技站站长程世兴一边查看秧苗栽插情况,一边指导大户周志升后期田管要点。

据悉,当前栽插的早稻在8月中旬收割后,经适当栽培管理,可让稻桩上存活的腋芽萌发并抽穗,结出“再生稻”。因再生稻省去了耕地、播种、插秧等环节,具有省种省工、生育期短、生产成本低等优势,从而实现亩均增产30%—50%。

“这1000多亩田管理好得话,头茬能亩产650多公斤,二茬亩产300多公斤,一亩田能多赚500多元。”周志升笑着说,“从育秧到栽插、飞防、收割等环节都由社会化农事服务中心全程机械化管理,省心省力又高效。政府惠农政策也多,光粮补每亩就有40多元,科技特派员也经常来指导,我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今年“安徽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再生稻”。作为全省农业大县,东至县坚决扛稳粮食主产区责任,着力“提单产、稳面积、减损耗”,鼓励、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202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约57万亩,其中再生稻有望超过7万亩。

“全镇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3万亩,主要以工厂化育秧、传统人工育秧以及直播方式于4月10日开始栽种,目前机插秧近3000亩。科技特派员包村分片,每天深入田间地头指导,为粮食丰产保驾护航。”程世兴说。

“再生稻具有‘一种两收三高五省’的优点,是稳粮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模式。”东至县农业农村综合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胡佳贵说,今年该县在龙泉镇和胜利镇两个粮食主产区分别建设100亩再生稻示范片,组织专家指导组对广大种植户采取“会议授课+现场观摩”模式,强化再生稻生产培训和技术服务,“重点推进优选良种、适期播种、催芽肥施用、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落实,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扎实基础。”(丁满莲)

相关推荐
安徽东至:“三农”智变记

近年来,东至县以“两强一增”行动为引领,积极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全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安徽东至:稻油轮作显成效 乡村振兴添动能

在安徽池州东至县青山乡双港村,成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花田错落有致,绵延数里,与远山、周边村落交相辉映,勾勒出了一幅农村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安徽东至:年糕飘香年味浓

春节临近,在安徽池州东至县木塔乡富丰村的皖南达子农产品加工厂,工人们正在加紧制作年糕,房前屋后都飘着阵阵米香,给冬日里的乡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