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丝路首页
一带一路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

中波青年期待中国-中东欧科教合作迈上新台阶

来源:新华丝路 责任编辑:王晶晶 2024-05-11 17:06:05

新华丝路萨拉热窝5月11日电(殷晓圣、李若佳)“中国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又是如此迅速,我怎么会对学习中文不感兴趣呢?”当被问及学习中文的理由时,萨拉热窝大学哲学院的学生科瓦奇笑着说。

近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来到萨拉热窝,与萨拉热窝大学、萨大孔子学院师生就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波文明互鉴等主题深入交流,在西巴尔干地区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移动课堂”。

萨大孔院波方院长米洛斯拉夫·日瓦诺维奇表示,随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济往来的深入,中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文化可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波黑人来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文化。除了汉语课程,学员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画国画、太极、针灸等传统中国技艺。

“许多波黑民众都知道,中国公司帮助我们重建了铁路基础设施。通过这些合作项目,我们感受到了中方的真诚与友善,我相信这些项目是未来中波合作的坚实基础。”米洛斯拉夫说。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合作应当继续推进。”萨拉热窝大学副校长那卡斯教授同样对中波合作,特别是中波教育合作充满期待,“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波黑能够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和现代科技水平,也能够学习中国国内团结的经验。”

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近年来中国赴波旅游人数增长,两国交流互访频繁,中波人文交流正迈上新台阶。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莉指出,人文交流是增进相互了解、建立互信、改善双边关系的有效途径。大学、智库互访是立体的外交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青年提供了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内涵的平台。

“来到这里后,我发现波黑青年和我们同样满怀热情与理想,波黑人民对团结、和平、发展的追求和我们也是相似的。”陶天野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与当地青年面对面的交流使她对波黑的历史文化、社会动态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们不仅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也积蓄了共同迈向未来的信心。”

“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波黑学生能够赴华交流。不仅波黑,中东欧国家的大学也将从与中国的科学教育合作中受益。”那卡斯对中波青年更广泛的交流充满期待。

相关推荐
向上的力量指向何方

8月20日,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的“向上的力量·我说一家亲”故事分享会上,掌声与笑声不断响起。来自泰国皇太后大学、宋卡王子大学、玛希隆大学,以及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55名“中泰青年大使营”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和与美”展开了一场真诚而温暖的交流。

通讯丨与山地生灵和谐共生的绿色风电——中企项目践行“两山”理念助力波黑发展

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84兆瓦伊沃维克风电项目,于2024年10月全容量并网,成为波黑规模最大新能源发电项目,年发电量2.59亿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4万吨,为当地能源结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波黑专家感叹,这个项目体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当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专访丨在绿色领域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访波黑经济学家加夫兰·伊戈尔

波黑经济学家加夫兰·伊戈尔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波黑等西巴尔干地区国家在绿色领域与中国合作潜力巨大,具有现实紧迫性和战略意义。